1984年,湖南一位老农的鸭子,在河边误吞了一块石头,当天就死了,老农心痛之余,想做个鸭子汤,清理鸭子时,发现了被它吃掉的那颗石子,老农哭着道:“鸭子啊,你这是用命让我发财啊!”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晨,鸭群像往常一样被赶到水边,空气里还带着泥土的潮气,河面上薄雾未散,正当人看着鸭子们四处扑腾时,意外发生了,一只鸭子突然抖了几下,挣扎着倒在草地上,鸭子没了气息,本来养鸭人心里还只是惋惜,却在处理之时发现了奇怪的东西——鸭肚里竟然躺着一块透明的石子,大小不算太小,在阳光照射下闪着亮光。 起初他觉得也许是寻常的石块,毕竟鸭子平日乱啄,吞进沙子石头都有可能,这一块被光一照,却呈现出不同寻常的质感,表面光滑,透着洁净的光,心里越看越觉得不一般,村里人知道后也议论纷纷,有的说像玻璃,有的认为像水晶,更有人怀疑是罕见的好石头,大家一边好奇,一边也说他最好拿去问识货的人,别轻易处理。 消息渐渐传开,他本就朴实,不懂宝石之类的门道,但还是听了建议,带着这块神秘的石子去找懂行的老人,又往上层寻求鉴定,一路辗转,几番确认,最终得到明确的结论——那是一颗净水钻石,专家说这种钻石少见,杂质极少,纯度很高,堪称价值不凡,更让在场人震惊的是,湖南本地并没有钻石产地,这块石头的出现几乎难以解释。 按照当时的政策,这类东西必须上交,属于国家资源,面对这个情况,他没有犹豫,很快把钻石交给了相关部门,政府在接收之后,给予了他相当丰厚的奖励,还在县里公开表彰,这一切都让他这个普通养鸭农人第一次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金钱数额在八十年代属于巨款,相当于十多年辛苦劳作的收入,对于一个乡村家庭来说,改变极大。 拿到奖励后的第一件事,他用钱修葺了破旧的房屋,原本青瓦漏雨的屋顶换成了结实的新瓦,泥墙也换成了厚实的砖墙,家境一下子宽裕不少,随后他又购买了鸭苗,把鸭群扩大起来,养殖逐渐走向规模化,以往只能小打小闹维持温饱,如今有能力重新规划,把鸭舍修得规整,饲养效益也随之提升,生活条件的改善不仅让家人安稳过日子,也让他更有底气继续养殖事业。 随着时间推移,他的鸭群规模一年年增加,起初只是院里几十只,后来发展成上百只,再到几百只,最后形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养殖户,鸭蛋和鸭肉销路都不错,村干部和邻居见到这变化,也常拿来做榜样,他不拘泥于传统,还学习外地的养殖经验,如饲料搭配、防疫措施,都一点点尝试,县农业人员也多次到场参观调研,把他的经验整理推广。 到了九十年代,市场变化带来更多机会,他开始尝试新品种养殖,新的鸭子产蛋率更高,肉质也好,收入自然增加,他不仅自己改进,还愿意带着同村人一起干,几个贫苦人家加入进来,在他的鸭场里帮忙,也能获得稳定的工钱,对当年还拮据的农村来说,这样的帮助格外实际,可以说,那块石头改变了他家的生活,但真正让鸭场兴旺的,还是他踏实做事的劲头。 进入新世纪后,他又牵头成立了合作社,把分散养殖的几户整合起来,统一进苗、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减少成本,提高收益,村民们的日子一同好起来,收入比单打独斗时翻了几番,合作社名声越来越大,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街坊邻里都说,如果不是当年那颗钻石激发了他的信心,村里也不会有今天的发展。 退休年纪到来时,他把事业交给了儿子,自己虽然年老,却依然习惯到鸭场转转,看看新的养鸭人是怎么做的,别人问他,会不会后悔把那颗钻石交出去,他的回答始终一样:不后悔,如果当时偷偷留着,心里终究不安稳;而奖励和荣誉是正大光明得到的,才是真踏实,正因为有了干净的起点,他才敢心安理得地继续打拼,把养鸭事业越做越大。 这件事后来一直是县里宣传的典型案例,他不只因为发现了钻石被记住,更因为他诚实、守规矩、勤劳,被当作模范,几年之后的乡村振兴评选,他成了榜样人物,上过电视,观众看到的是一个白发老人,衣着朴素,一辈子和鸭子打交道,但眼神坚毅,人们说,那目光就像钻石一样有光泽。 再往后,家庭也随着社会变化继续前行,年轻一代不再像父辈只守在土地上,他们开始把合作社的产品卖到外地,一些鸭蛋通过网络平台走向了更远的市场,还设计了包装,把当年那段传奇化作标志,让更多消费者知晓,村民见状都说,这不仅是卖蛋,更是卖一种信誉。 信息来源:湖南日报《1984年宁乡老农献钻记:一只鸭子换来的诚信人生》 宁乡县档案馆《关于表彰李xx同志上交珍贵矿产的决定》(1984年第37号) 湖南农民报《从养鸭户到合作社带头人——记“诚信榜样”李xx》
1984年,湖南一位老农的鸭子,在河边误吞了一块石头,当天就死了,老农心痛之余,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25 19:44:42
0
阅读: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