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货车司机刘师傅送货路过隧道时,看到外卖小哥推着没电的电瓶车吃力前行,起初没停

笔尖下说法 2025-09-25 12:59:29

宁波货车司机刘师傅送货路过隧道时,看到外卖小哥推着没电的电瓶车吃力前行,起初没停下,开出两三个路口后越想越自责——担心偏僻路段、高温天气让小哥中暑,还耽误送餐超时。他果断掉头回去,免费帮小哥把电瓶车抬上货车,送他到目的地。小哥买饮料感谢,刘师傅却说“帮你我心情也变好”。这件事不仅暖了全网,还被新华社点赞,让我们看到普通人善意里的力量。 一、从“没停下”到“掉头回”:货车司机的3分钟纠结,救了小哥的难 刘师傅那天和往常一样,开着货车去春晓送货。刚进隧道,就瞥见右边有个外卖小哥,弓着腰推着电瓶车慢慢走,衣服被汗湿透,脸憋得通红——一看就知道车没电了。 但当时刘师傅没多想,货车继续往前开,等过了两三个路口,他突然反应过来:这路段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连个小卖部都没有,小哥推着车走到市区,最少得两三个小时。而且那天宁波热得地面能烫脚,小哥穿着厚重的外卖服,很容易中暑;更别说他车上还有订单,这么耽搁下去,超时、投诉肯定跑不了,一天的辛苦可能就白干了。 “我当时就想抽自己一下!”刘师傅后来回忆,他货车后斗有空位,明明能帮一把,却一开始没停下。没等多想,他立刻打转向灯掉头,沿着原路往隧道开回去。 再次见到小哥时,刘师傅摇下车窗喊:“是不是去北仑?我带你一段!”小哥一开始还以为是有偿拉货,累得喘着气问“多少钱”,结果刘师傅笑着摆手:“要啥钱!大家出门在外都不容易,抬抬手的事儿!”这句话一说,小哥眼眶瞬间红了,站在原地愣了好几秒。 刘师傅还主动下车,帮小哥把几十斤重的电瓶车抬上后斗,用绳子仔细固定好,怕路上晃坏。一路上两人闲聊,刘师傅还安慰小哥“别急,肯定能赶在超时前送到”,原本压抑的氛围,全被这份善意冲淡了。 二、善意不违法,还藏着“法律里的温暖” 可能有人觉得“这就是件小事,没必要夸”,但其实刘师傅的行为,不仅暖,还暗合了法律里的“善意原则”,甚至能给大家提个醒:做好事也有“正确打开方式”,不用担心惹麻烦。 1. 免费帮忙不担责:只要没故意或重大过失 根据《民法典》第1217条,非营运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无偿搭乘人损害,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应当减轻其赔偿责任,但是机动车使用人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除外。 刘师傅免费拉小哥,属于“无偿搭乘”,而且他帮抬车时固定好了电瓶车,开车时也正常行驶,没有超速、违规变道等“重大过失”。就算路上真出了小意外(比如电瓶车轻微磕碰),只要刘师傅不是故意的,就不用承担赔偿责任。这也给大家吃了颗定心丸:做好事不用怕“被赖上”,法律会保护善意。 2. 拒绝“有偿”更稳妥:避免误会成“营运” 刘师傅一开始就明确说“不要钱”,特别明智。如果他收下小哥的钱,哪怕只是几块钱,都可能被认定为“非法营运”(货车没有营运资质),反而会被罚款。而无偿帮忙不仅不违法,还符合《民法典》里“倡导互助互爱”的原则,这也是为什么这件事能被新华社点赞——它既没触碰法律红线,又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3. 普通人的善意,也是“社会治理的小帮手” 从更大的角度说,刘师傅的行为还帮社会减少了“潜在风险”:如果小哥一直推着车在隧道里走,隧道里车多、光线暗,很容易被后方车辆追尾;而且高温天小哥中暑,也可能引发紧急医疗问题。刘师傅的帮忙,不仅救了小哥的急,还间接避免了这些风险,这也是善意的“连锁反应”。 三、网友吵翻:“这才是真人间温暖!”有人却想起自己的经历 这件事曝光后,评论区全是“破防”的声音,还有人分享自己被陌生人帮助的经历,也有人遗憾“自己当初没敢帮”,观点特别真实。 1. 感动派:“这就是平凡人的光!” “看哭了!我之前送外卖车没电,在路边推了半小时,没人停下,最后还是顾客下来帮我推的。刘师傅这样的人,就是照进生活的光!” “货车司机其实也不容易,自己送货有时间要求,还愿意掉头帮忙,这份心太难得了!比那些只会拍视频作秀的‘网红’真实多了。” 2. 遗憾派:“我当初没帮,现在还后悔” “上次在高速口看到一个大姐推着行李箱走,天快黑了,我犹豫了一下没停,后来一直后悔——万一她遇到坏人怎么办?下次再遇到,我肯定停下来问问!” 刘师傅一开始也没立刻停下,和我们很多人一样,有过“一瞬间的犹豫”,但他最后选择掉头——就是这3分钟的果断,把“没做到”变成了“做到了”,把“遗憾”变成了“温暖”。 现在很多人说“社会冷漠”,但其实像刘师傅这样的人,一直都在:可能是帮你抬行李的路人,可能是给你递伞的陌生人,可能是像这样掉头回来帮你一把的司机。他们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用最朴素的善意,撑起了生活里的“小确幸”。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有没有过“犹豫后还是选择帮忙”的经历?或者你被陌生人温暖过吗?来评论区说说你的故事,让善意再多传一段吧!

0 阅读:3
笔尖下说法

笔尖下说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