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不胜防!绍兴,男子网购了一台80寸的“小米电视”,安装宽带的师傅提醒他买的电视是假的!男子研究一番才发现,自己买的不是小米电视,而是“小米8K”电视,原来商品链接写着2025新款小米8K超薄全面屏80寸,男子被傻傻误导了! 这位男子姓吴,新房刚装修完,正忙着添置家电。对比了多家店铺后,“2025新款小米8K超薄全面屏80寸”的链接让他动了心,标价2599元,比实体店便宜近一半。商品图上印着醒目的“小米”字样,详情页里满是“超薄”“高清”等宣传,他没细看资质就下了单。 电视送到时,他草草检查了外观,见机身贴着“小米”标志,便高兴兴找人装上了墙,连包装箱都随手让装修工人清走了。 宽带师傅上门调试网络时,目光在遥控器上停了几秒,随口问了句:“你这电视在哪买的?小米遥控器都有语音控制键,你这个没有啊。” 这话像盆冷水浇下来,吴先生赶紧抓过遥控器翻看,确实没有熟悉的语音按键,连小米的LOGO都找不到。 他心里发慌,搬来梯子查看电视背面,更刺眼的情况出现了——正面贴着模糊的“小米”字样,背面铭牌却只敢写“高清液晶电视”,连正规产品必备的SN序列码都没有。 联系客服时,对方的回应更让他窝火。起初还支支吾吾,被追问得紧了才承认,这电视是“合资品牌”,由代工厂组装,“不是原厂正品”。 吴先生提出按规定退一赔三,客服立马换了态度,软磨硬泡说愿意补偿500元并办理退货退款。想着维权耗时耗力,他勉强答应了,没成想这只是商家拖延的开始。 商家以“退货需回收原包装”为由,说要先寄箱子过来。可从谈妥方案那天起,一周过去了,快递箱始终没影。 吴先生反复催促,客服从敷衍回应变成“已读不回”,预留的广州退货地址电话,打过去永远是忙音。他找平台投诉,得到的答复更让人无奈:“该店铺保证金不足,得内部催缴后再处理。” 这下他才明白,自己碰上了典型的“碰瓷式售假”,商家早算准了消费者嫌麻烦,先用小额补偿稳住,再慢慢耗到对方放弃。 这种“文字游戏”式的仿冒,比直白的假货更难分辨。商家故意把“小米8K”和“小米”挨得极近,把“8K”字样放大,让消费者下意识当成小米的8K电视。 他们还会在商品图上P上正品LOGO,实际发货时却用模糊的贴纸应付,铭牌信息故意留白,就是为了规避监管和后续追责。 之前仿冒“奔富”葡萄酒的商家,也是用类似手法抢注近似商标,最终被判赔偿100万元,可见这种行为在法律上早已构成商标侵权和欺诈。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类山寨产品的安全隐患。正规电视必须通过3C认证,防触电、防辐射等指标都有严格标准。 但查获的假冒电视,零配件多来自二手市场或小作坊,组装后连基本质检都没有。有检测显示,部分山寨电视的辐射值超出国家标准2倍,长期使用会影响睡眠和神经系统,对老人孩子危害更大。 兰州警方曾破获一起特大售假案,查获的假冒电视不仅频繁宕机,还存在自燃风险,涉案资金高达5000余万元。 商家的肆无忌惮,离不开平台监管的漏洞。为了躲避筛查,这些店铺常打着“工厂店”“特卖”的旗号,商品白天下架、夜间上架,还伪造授权证书刷单炒信誉。等消费者发现问题时,店铺要么保证金不足,要么直接关店跑路,换个马甲又能重新开张。 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平台明知商家侵权却未采取措施,要承担连带责任,可实际维权中,消费者往往难以举证平台“明知”,只能吃哑巴亏。 吴先生的遭遇不是个例。 越来越多山寨商家放弃“康帅傅”这类低级仿冒,转而用“小米8K”“美的生活”“华为智联”等近似名称碰瓷,专盯粗心的消费者下手。其实辨别方法并不复杂:收到货后先查编码,外包装和机身的序列号必须一致; 再联系品牌官方,提供订单号就能核实是否为正品;最关键的是,别贪明显低于市场价的便宜,正规80寸小米电视,价格根本不可能低于4000元。 这场闹剧里,吴先生的疏忽确实给了商家可乘之机,但根源仍在违法成本太低、监管存在盲区。消费者的妥协,只会让这类骗局更嚣张。唯有拿起法律武器,保留订单、聊天记录等证据,向消协或市场监管部门举报,才能让不法商家付出代价。 消费维权不该是消费者的“孤军奋战”,平台更该守住第一道防线。毕竟,让假货没有生存空间,才是对消费者最基本的保护。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感受一下,来自小米的人缘属实是没想到,小米竟然发个手机,都有这么多厂商来祝贺,其
【6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