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与中国闹僵 4 年后,当初美台许诺 5 年内建成五座芯片工厂,要创造数万个高薪岗位,不光政府信了,连老百姓都满心期待,当地媒体更是天天喊这会是 “立陶宛的黄金机遇”,结果,一场空幻的梦,把整个立陶宛带进了死胡同。 2021年,立陶宛允许台湾方面在维尔纽斯设立“代表处”,直接引爆了和中国的外交危机,中国很快采取经济手段,立陶宛的出口企业和供应链受到严重冲击,部分欧洲跨国企业也被迫切割和立陶宛的合作,为了缓解困境,立陶宛政府拉上台湾寻求合作,尤其寄望于半导体产业, 2023年,立陶宛的Teltonika集团和台湾的工研院签署协议,规划建设芯片工厂,项目预算被提到约1400万欧元,计划到2027年实现生产,消息一出,当地媒体兴奋报道,官员承诺创造高薪岗位,民众也对未来充满幻想,但好景不长,电力缺口、土地审批、资金分担的矛盾不断浮现。 2024年11月,Teltonika正式宣布合作停摆,厂房连影子都没有,政府失信,土地荒置,民意落差巨大,如今,立陶宛试图修复对华关系,但错失的市场和信誉很难短期弥补,一个原本寄予厚望的产业梦,到头来只剩下冷清的叹息,你觉得立陶宛这几年的选择,是勇气还是冒进? 这场故事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在于它并不是一时的意外,而是一步步把自己逼进困境,立陶宛原本在欧洲算是一个体量不大的经济体,工业基础并不雄厚,却偏偏把未来寄托在外部许诺之上。 台湾抛出的半导体合作,本身就带着政治算计,真正的大厂无论是台积电还是美企,都把核心投资锁在日本、德国或美国本土,立陶宛能拿到的,只是边角料式的合作。 即便如此,当地政府和媒体却放大宣传,好像马上能进入芯片强国行列,这种自我催眠,一旦破灭,民众的失望就更为强烈,更现实的问题是,半导体产业对基础条件的要求极高,电力消耗巨大,配套设施缺一不可。 立陶宛的电力缺口早已为人所知,土地用途审批拖延,产业链缺失严重,这些短板在合作初期就清清楚楚,与其说是外部背弃,不如说是立陶宛自己没有看清自身条件,更讽刺的是,立陶宛为这场合作投入了大量政治资本,把和中国的关系彻底搞僵。 中国是立陶宛重要的潜在市场,失去之后,连带欧洲供应链也受影响,换句话说,本来就不强的经济,被人为切断了增长空间,如今的结果并不难理解:GDP增长乏力,失业率上升,政府信誉跌到谷底。 真正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在国际格局里,总有人愿意把经济命运押在政治承诺上?半导体产业不是谁的一句话就能落地的工程,它背后需要长期投入、完整链条和稳定市场。 立陶宛想一步登天,却忘了自己站在哪个台阶上,未来若还想扭转颓势,恐怕只能重新把现实主义放在首位,谁能给出切实的市场,谁能带来长期可持续的合作,这才是国家发展的硬支撑。 虚幻的承诺,只会让经济和民意一起掉进坑里,立陶宛的遭遇,就是最直接的注脚,真正的黄金机遇从来不会从天而降,它只会出现在脚踏实地的积累之后。 有时候,最大的风险不是外部打压,而是自己轻信了不存在的“捷径”,你觉得立陶宛的经验,对其他小国有没有警示意义? 参考资料:环球时报——台积电美国厂4年未生产一颗芯片
立陶宛与中国闹僵4年后,当初美台许诺5年内建成五座芯片工厂,要创造数万个
寻觅往昔风华
2025-09-25 10:18:3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