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嫖上瘾!”上海一位百岁老人在老伴离世后,将3000万售房款各分给子女400万

月鹿简科 2025-09-24 15:23:49

“白嫖上瘾!”上海一位百岁老人在老伴离世后,将3000万售房款各分给子女400万,唯独给小儿子200万。小儿子不满起诉要求重分。老人当庭反驳,指责其早已私占一套公租房,实属贪心。但更意外的是,这场母子对簿公堂的纠纷,一审和二审法院给出了完全相反的判决!

在上海,一份本应是家庭和睦“压舱石”的协议,却引爆了一场母子对簿公堂的风波。

这事关一位百岁母亲、六个子女和近3000万房款,但结局却没按常理出牌,法律用一种看似“不公”的判决,反而还原了最初的公平。

故事得从2002年说起。家里的顶梁柱,父亲去世了。为了避免日后孩子们因为财产伤了和气,母亲苏某做了一个长远的决定。

她将六个子女召集在一起,郑重地签订了一份《家庭协议》。协议以白纸黑字呈现,条款明晰,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家庭的责任与约定。

这份协议的核心很简单:父亲留下的五处房产,包括一处情况比较特殊的公租房,全部打包算作一个整体。未来不管怎么处置,这一个大“资产包”就由六个孩子平分。

彼时,众人皆欣然签字,原以为这是为亲情添上的一道坚实保险,能抵御风雨,让亲情在岁月中安稳如初,却未料世事难测。

可人心总会变。2009年,家里最小的儿子周某,也就是明明,悄悄办了件事。回溯至 1996 年,他就拿出 1.6 万元,成功买下了一套公租房的产权。

时至今日,这套房子的承租人身份,也已平稳变更为他本人。这事他没跟家里人商量,在他看来,公租房跟私房不是一回事,当年的小钱和现在几百万的市值更没法比。

这个单方面行动,就像在家庭契约的大坝上凿开了一道裂缝。在母亲和五个兄姐眼里,这不只是占了一套房那么简单,这是把当初“整体打包、未来均分”的承诺给撕了,是把个人算盘打得比家庭共识还响。

2021年,矛盾的导火索被悄然点燃。如星火乍现,虽微小却蕴含着爆发的力量,一场潜在的冲突就此拉开了序幕。

母亲卖掉了另一套房,到手近3000万元。分钱之际,五个兄姐各获四百多万,真可谓收获颇丰。反观小儿子周某,仅拿到二百万,相较之下,所得着实逊色不少。

忍无可忍的周某决意不再妥协,遂一纸诉状递至法院,将年逾百岁的母亲与几位兄姐一同列为被告,只为向他们讨要一份应有的 “公平”。

针对该案,一审法院作出了全面支持周某主张的判决。

这份裁决绝非简单的结果判定,而是对周某提出的各项诉求进行细致核查与深度认同后的司法回应,如同为其合法权益撑起了一把坚实的 “保护伞”,构建起一道牢不可破的法律屏障。

法官严格按照继承法来,认为父亲的遗产部分,母亲和六个子女七个人就该均分。至于那套公租房,是另一码事,得另案处理。这个结果,让周某看到了希望,却让老母亲心寒。

母子俩都不服,双双上诉。二审的结果,却来个了180度大转弯,彻底驳回了小儿子的所有请求。二审法官的逻辑,跳出了简单的金钱分割。

法官认为,母亲的分配方案,恰恰是在执行那份《家庭协议》的真正精神!

法院的理由很清晰:你周某私自占有了价值数百万的公租房,已经违反了当初的家庭约定。现在母亲在你应得的份额里扣掉一部分,正是为了平衡你多占的利益,这叫“履约矫正”。

这种“不平等”的分配,反而是对整个家庭最大的“均衡”。法庭的判决,让一份被撕毁的协议,以另一种方式“活”了过来。

一场官司虽已尘埃落定,然而那曾被珍视的亲情又将何去何从?当法律的裁决落下,亲情是否也已在这场纷争中消散,令人不禁为之喟叹。

历经二审程序尘埃落定后,一位年过百岁的母亲念及亲情,为修复与家人间的关系,主动打消了通过法律途径分割某套公租房的念头,撤回了相关诉讼申请。

其他兄姐见状,也纷纷表示放弃对那套房子的主张。

一场财产大战,最终以法律上的尘埃落定和亲情上的无奈“休战”收场。那份协议,从守护家庭的初衷开始,因利益纠纷走向法庭,最终被法律强行“扶正”。

契约的公正得到了维护,可一家人心里那道裂痕,恐怕再也难以弥合了。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月鹿简科

月鹿简科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