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台湾老兵柳卓寿以旅游为借口,从台湾前往美国、日本等国,最终回到了他出

趣史小研究 2025-09-24 14:39:45

1983年,台湾老兵柳卓寿以旅游为借口,从台湾前往美国、日本等国,最终回到了他出生和长大的家乡——山东青岛赵哥庄。 1983年,柳卓寿绕了半个地球,从台北飞美国,再从美国转日本,最后才悄悄摸回了他心心念念的山东青岛赵哥庄。这条回家路,他走了整整三十四年。可当他推开那扇既熟悉又陌生的家门时,整个人都懵了。 老父亲的坟头草都不知道长了多少轮,家里就剩下了白发苍苍的老娘,和那个当年娶过门的女人。他那个没见过几面的儿子,也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娃。 柳卓寿看着老娘扑通一下就跪在了地上,老娘只是呆呆地瞅着他。不管他怎么喊,怎么磕头,老太太脸上就俩字——麻木。 柳卓寿趴在地上,哭得像个孩子。他那个名义上的妻子,默默地走过来,把他扶起来,轻声说:“咱娘早就糊涂了,不认人了。别急,兴许过几天就好了。” 更让他心里不是滋味的是,老娘睡觉从来不脱衣服,还总是背对着他,身子绷得紧紧的,像防贼。直到几天后,媳妇在厨房里把他拉到一边,悄声说:“娘问我,为啥有个男的老跟她睡一张床,又吃又住还不走,她晚上吓得衣裳都不敢脱。” 他这一腔孝心,原来在老娘眼里,竟成了骚扰和恐惧。他心里那点补偿的念想,瞬间碎了一地。 其实,他心里还藏着另一件更难开口的事。这些年在台湾,他早就另娶了妻子,生了三个娃。眼前这个苦等了他三十四年的女人,他该怎么面对? 那晚,他搬回了自己的房间,躺在熟悉的土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身旁躺着的,是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发妻。他把自己这三十多年的经历,像倒豆子一样全倒了出来——在台湾当兵的苦,开西装店的甜,还有那个台湾妻子和三个孩子。 他说完,屋里只剩下窗外呼呼的风声。过了很久,他媳妇才轻轻说了一句:“没事,有人照顾你就好。” 柳卓寿知道,那一晚,她的枕头是湿的,那微微颤抖的后背,承载的是三十多年的等待和一句话就得咽下去的委屈。 他当年为什么要走? 1949年5月,22岁的柳卓寿还是个手艺不错的裁缝,在青岛一家被服厂上班,日子虽不富裕,但一家三口也算安稳。那天他去邻村看望姐姐,就听说国民党的兵要来村里抓壮丁。他姐夫恰好是国民党部队的一个连长,姐姐赶紧把他藏进了后院的地窖。 等风声过去,姐夫也回来了,带回一个消息:部队要调去台湾,劝他和自己一起走。姐夫跟他说:“用不了多久就能回来。”柳卓寿当时想,跟着姐夫总比被抓去当苦力强。 他连跟爹娘妻儿告个别都来不及,就匆匆上了开往台湾的船。站在甲板上,看着越来越远的青岛,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一定会回来。 这一走,竟是天人永隔的开端。到了台湾,他在部队里待了一年多就退伍了,还是干起了老本行。可人生地不熟,生意惨淡,一度穷得叮当响。后来还是在姐夫的帮衬下,在台北开了家西装店。恰好赶上台湾时兴穿西装,他的手艺好,生意一下子就火了。 几年后姐夫因病去世,他在台湾彻底成了孤家寡人,思乡之情像野草一样疯长。他常常在夜里梦见青岛的家人。 后来,他认识了一位在兵工厂上班的台湾姑娘,比他小9岁。朋友劝他:“反正也回不去了,总得有个人陪着过日子吧?” 他动摇了。就这样,他在台湾重组了家庭,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日子看似圆满了,可他心里那根关于家乡的弦,始终紧绷着。直到1982年,他托一个美国回来的朋友,往老家寄出了一封信。没多久,回信来了,是儿子写的。信里说,爷爷已经去世了,娘和母亲都好,只是母亲等了他三十三年,没有改嫁。 那一晚,他对台湾的妻子坦白了一切,说想回家看看。台湾妻子虽然心里不快,但还是通情达理。 这次探亲,前后不过二十来天,他就得偷偷摸摸地离开。临走前,姐姐那边也传来噩耗。姐姐当年同样守着丈夫,这次听说姐夫早已在台湾病逝,悲痛欲绝,几个月后竟也撒手人寰。 柳卓寿感觉自己像个罪人,发妻送他到村口,说的话扎在他心上:“回台湾以后,别挂念我们。要是觉得为难,你就别回来了,只当我们都不在了……” 回到台北,台湾妻子和孩子们的笑脸,在他眼里都蒙上了一层灰色。他能做的,就是不停地往青岛寄钱。 再后来,两岸政策松动,他开始年年往返于台北和青岛之间。到了1997年,在台湾妻子的建议下,他回青岛接发妻来台湾一起生活。 刚开始,一家人还算和和气气。但时间一长,台湾的三个孩子为了区分,管发妻叫“大妈”。台湾妻子听在耳朵里,总觉得别扭,低人一头。家里的气氛渐渐变得微妙,台湾妻子开始有意无意地发脾气。 发妻是个聪明人,她不想让柳卓寿为难,住了一段时间后,就借口说想孙子了,一个人悄悄回了青岛。 柳卓寿年纪越大,越想叶落归根。发妻也大方地说:“你要是想回来,这房子就给你俩住,我搬去儿子家。”他听了很高兴,可台湾妻子在大陆无亲无故,怎么可能愿意去北方定居?最终,他这颗漂泊的心,还是没能落回故土。

0 阅读:254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