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老山战场前线,大雨滂沱,61师师长刘登云站在指挥所门前若有所思,突然

历史拾遗者 2025-09-24 12:22:36

1986年,老山战场前线,大雨滂沱,61师师长刘登云站在指挥所门前若有所思,突然,他转身冲进指挥所:“赶紧下令!所有人立即撤出猫耳洞!”就这样,数千官兵在雨中站了三个小时。战士们抱怨不近人情,但师长刘登云的做法却救了大家一命。 说起刘登云这人,得从他老家陕西渭南孝义说起。那是个黄土高原的小村子,他出生在普通农家,从小就帮家里干农活,扛锄头下地,风吹日晒练出一身韧劲。1960年代初,征兵通知下来,他收拾行李去县城报名,体检过关就上了军车,离开那片熟悉的田埂。部队驻在西北边,训练苦得很,每天起早贪黑,队列操练爬山涉水,他从新兵蛋子一步步熬成班长,带小队挖工事扛机枪,泥巴抹一脸也不吭声。 入伍几年,刘登云调到步兵连队,负责日常战术演练。戈壁滩上长跑,雪地里拉练,他总是在前头领队,检查装备分发弹药,从不落人后。1970年代末,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他已升连长,部队集结边境,他清点人数调整部署,带队穿越丛林攻高地。战后负伤归队,继续在边防干,升营长后组织渡河演习,指挥士兵拉绳索过河谷,夏季热浪滚滚冬季风雪交加,他都亲力亲为,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 到1985年,刘登云任61师副师长,驻地条件简陋,他常开车上山巡查,翻看武器记录调整哨位。次年接师长一职,统管数千官兵,老山轮战正紧,他负责一线作战部署。兰州军区档案里记着他决策快,亲临阵地,这段军旅路走得稳扎稳打,从基层爬上来,全靠那股子实干劲儿。搁现在说,他这经历就是典型军旅模板,苦中作乐,步步为营。 1986年7月23日,老山地区暴雨突袭,连续四天没停,百年一遇的洪水把山岭沟壑冲得不成样。乌云翻滚雷电交加,雨水像倒了锅似的往下砸,师部指挥所外风卷残云。刘登云早起就站在门外观察,山体岩缝水流加速泥沙松动,他判断出隐患大,马上回屋抓起地图,口头指令参谋起草命令:所有部队干部战士撤出猫耳洞,不准留工事里。参谋虽纳闷,但军令如山,迅速传到各连队每个洞口。 命令层层下达,无线电信号在雨中时断时续,传令兵顶风冒雨跑腿敲钢板。官兵们原本在洞里避雨,膝盖并腿抱枪,洞顶渗水空气潮湿,听到喊声抓雨披钻出,站到阵地表面脚踩积水。数千人就这样淋雨站岗,雨水冲脸军衣贴身,风刮得人晃荡,他们弯腰系鞋带互相拉扯稳住队形。私下议论四起,有人抹脸水珠摇头,有人跺脚驱寒,觉得这命令太不体谅人,可纪律在那,谁也不敢违抗。 时间一分一秒过,两小时后山体隆隆响,上方裂缝扩大水夹泥沙倾泻。泥石流从侧坡冲出,巨石翻滚撞工事,钢板扭曲沙袋散落,猫耳洞口瞬间堵塞泥浆涌入。坍塌声连绵,多处洞顶塌陷木梁砸地,尘土飞扬阵地千疮百孔。要是官兵还窝在里面,非战斗减员得有多惨,全师一线部队想想都后怕。刘登云这步棋走得准,凭丰富抗洪经验和果敢,处置及时,逃过一劫。 暴雨没停,官兵站满三小时,雨势稍缓开始查看损毁。铁锹铲碎石堆路边,脸上泥痕汗水混杂,他们清理洞口岩块恢复有序。最初牢骚没了,取而代之是低声认可,这命令虽听着不近情理,却保住了命。阵地布满滑坡痕迹,大水冲走部分存粮弹药,公路通信全断,46处山体塌方200多猫耳洞毁坏,几千战士露宿在外,陷入断粮断水险境。 师党委反应快,发起抢两通送粮弹活动。全师分五组行动,政委张海阳副师长赵文泷带机关上阵地统计损失慰问官兵。刘登云领200人送粮队,肩扛米袋背弹药,趟膝深泥浊浪爬6公里陡坡,把应急粮食衣服物资运到前沿。女兵宣传队也上,肩挑食物筐穿越落石,分发压缩饼干给断粮连队。官兵接过就撕包装吃,咀嚼声在临时棚里响起,这批支援稳住了军心。 一周内,官兵焊钢架堆沙袋,推土机平公路铺碎石,拉通信线缆连接。全师工事重建,补给到位,恢复暴雨前作战能力,无一牺牲,创老山抗洪奇迹。暴雨虽毁坏严重,但部队一边抗洪一边防敌偷袭,打特殊战斗。二线部队早撤盘龙江低洼和滑坡区,车辆装备转移,保住骨干力量。这场灾考验了全师韧性,刘登云的先手决策功不可没。 老山轮战到1987年4月,北京军区27集团军接防,兰州军区部队撤回内地。刘登云随队归建,继续集团军参谋长,办公室摊地图协调演习。调青海省军区副司令,巡视高原哨所检查保温装备。甘肃省军区任职,巡边指挥战术训练,士兵射击枪声回荡。他1992年授少将军衔,肩章闪亮,继续兰州军区副参谋长,翻报告标注要点。退休前专注军区事务,指导后辈方案调整,一生军旅路就这么走完。

0 阅读:111
历史拾遗者

历史拾遗者

挖掘被遗忘的历史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