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写了一封公开信,称由于经费紧张,联合国要削减15%的经费,约为5亿美元,受此影响,大概有2000多名联合国工作人员将面临裁员,原来,中美两国的会员费都没有交齐。 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公开信,将一个残酷现实展露于世界眼前:作为全球最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竟陷入财政困窘,几近到了难以为继、“揭不开锅”的境地。 计划裁掉超过两千名员工,预算硬生生砍掉五亿美元,这可不是小打小小闹。 这封信就像一颗信号弹,引爆了积攒已久的财务危机。奇怪的是,在全球193个成员国里,已经有128个国家爽快地缴清了今年的会费。 可为什么还会缺钱?问题就出在那些还没掏钱的少数国家,其中就包括中美俄这三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一笔笔会费,早就不是账本上的数字那么简单了。它成了一根杠杆,撬动的是大国博弈的棋局。 美国是这盘棋里最特别的玩家。作为头号出资国,它承担着22%的常规预算,却也成了最大的“老赖”,累计拖欠金额高达15亿美元。从特朗普政府开始,欠费、断缴就成了家常便饭。 美方给出的理由五花八门,一会儿说联合国效率太低,一会儿又说某些政策不符合美国利益,再不然就是国会程序走不完。 但谁都看得出来,这背后真正的算盘,是把资金当作武器,用“断供”来威胁联合国,迫使其在关键议题上让步。 中国的状况则完全不同。虽然今年也延迟缴纳,但这更多是内部财政周期的原因。翻看记录就知道,中国近年来都在年底前结清所有款项,比如2024年的4.8亿美元就在12月底缴清了。 中国的延迟,更像是一种策略性的表态,借机呼吁改革不合理的会费制度,而不是要挟。 至于俄罗斯,它的欠费更多是身不由己。西方的制裁和战争的巨大消耗,让其财政捉襟见肘,外汇支付也处处受限。 俄罗斯虽想努力支付,但现实的压力让它有心无力。这么一对比,美国那种主动将会费“工具化”的行为,就显得格外刺眼。 说到底,这场危机的根子,出在制度设计上。现行的会费分摊规则,就像一把用了几十年的旧秤,早已称不出各国真实的经济分量。 中国代表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规则搞成了“富国付得少,发展中国家付得多”的怪现象。今年,中国的会费比例已经涨到了20%,跟美国的22%几乎持平。 可两国的经济实力差距,明眼人都看得到。这种严重失衡的比例,显然是不公平的。 想改革?难上加难。因为会费问题和安理会的权力结构死死地捆绑在一起。英法等国曾提议限制五常的否决权,但立刻遭到反对。 美国不想放弃特权,中国认为否决权不能削弱,俄罗斯则视其为对抗西方的最后防线。美国既不愿足额缴费,又不肯放弃权力,这种权责脱节,让任何实质性的改革都寸步难行。 大国于会议室中纵横捭阖、激烈博弈,尽显权谋之术。然而,这场不见硝烟的较量所衍生的最终代价,却无情地落在了全球最为脆弱的群体肩上。 截至9月中旬,35亿美元的应收会费,到账还不到一半;维和行动的资金缺口更是高达27亿美元。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项目正在停摆。 人道救援、卫生防疫、儿童教育、难民保护……这些维系生命与尊严的努力,都可能因为资金链断裂而戛然而止。 甚至连最基本的运作都出了问题。有报道说,救灾行动曾因总部邮件服务器卡顿而延误。想象一下,一封决定生死的邮件,就因为“没钱”而被卡在路上,这是多么荒诞而又残酷的现实。 这场危机,不仅掏空了联合国的金库,更在侵蚀它的公信力。 那128个按时缴费的国家心里会怎么想?它们会觉得“出钱的没话语权”,公平何在?发展中国家于多边合作所怀有的信心,正如同细沙在时光与波折中悄然流逝,一点点被消磨殆尽,这一现象着实令人忧虑。 联合国的内部工作人员,因面临裁员威胁,士气低落至极点。他们犹如在阴霾中徘徊,往日的积极与热忱被深深的忧虑所取代,工作氛围也随之陷入一片低迷。 裁员节流终究是治标不治本。真正的出路只有一条:大国必须停止将资金政治化,老老实实履行自己的义务。 同时,大家必须坐下来,重新设计一套能真实反映各国支付能力的会费规则。这不仅是在拯救联合国的财务,更是在维系岌岌可危的多边主义精神和全球合作的希望。 信源:原文登载于央视新闻2025年09月16日关于《联合国提交最新预算报告 拟削减15%开支和近2900个岗位》的报道
万幸中国没帮俄罗斯,因为美国早就布下了三个陷阱,一个比一个致命,那美国布下的陷阱
【1评论】【19点赞】
韩建平
关门大吉!毛用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