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囊肿,实则是“双患”侵扰,巧用两味主药,让囊肿渐消渐小!   不少人在体检时查

陈玉龙谈养护 2025-09-24 10:41:35

肾囊肿,实则是“双患”侵扰,巧用两味主药,让囊肿渐消渐小!   不少人在体检时查出肾囊肿后满心困惑:平时身体没啥明显异样,怎么肾脏就长出囊肿了呢?其实肾囊肿并非“凭空冒出”,而是体内“水湿之患”与“瘀血之患”长期交织、侵袭肾脏所致。   这两患如同“暗中作祟的元凶”,悄然改变肾脏的内环境,最终促使囊肿形成,还可能伴随腰部酸胀、尿频、尿液浑浊等不适症状。只要精准地化解这两患,囊肿就能逐步得到控制甚至缩小。   第一患:水湿之患困肾,积聚成囊 中医认为“肾主水液代谢”,若平时过度贪凉,常吃生冷寒凉之物,或者长期久坐少动,会损伤肾阳。肾阳就像身体里的“小太阳”,一旦受损,水液代谢就会失常,水湿无法正常气化和排泄,就会在肾脏内积聚,如同肾脏里积了一潭“死水”。这些水湿逐渐包裹肾脏组织,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为囊肿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这类人常常感觉腰部有沉重感,就像绑了一个沙袋,活动后加重,还可能出现下肢水肿,小便量少且颜色清长,舌苔白腻,这些都是水湿困肾的典型信号。   第二患:瘀血之患阻肾,气血失和 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而肾与肝关系密切。若长期精神压力大、情绪抑郁,或者过度劳累,会导致肝气郁结。肝气不舒,气机不畅,就会影响血液的运行,形成瘀血。瘀血就像河道里的淤泥,会阻塞肾脏的经络和血脉,使气血无法正常滋养肾脏组织。同时,瘀血与水湿相互搏结,共同作用于肾脏,促使囊肿不断增大。这类人常觉得腰部隐隐作痛,疼痛位置固定,夜间加重,面色晦暗,舌头上有瘀斑或紫暗,这正是瘀血阻肾的表现。   尤其是那些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情绪波动较大、缺乏运动的上班族,或是饮食不节、过度贪凉的人群,最容易被这两患盯上,从而引发肾囊肿。   去年我接诊过一位 45 岁的李女士,她查出有 1.2cm 的肾囊肿。平时她总感觉腰部酸胀不适,尤其是久坐或劳累后更为明显,还伴有尿频、尿液浑浊的情况。观察她的舌苔,白腻且带有一些瘀点,这正是“水湿瘀血双患”困肾的体现。调理的关键在于“利水湿、化瘀血”,我重用泽泻(利水湿)、桃仁(化瘀血),再搭配复方:茯苓、山药、益母草、川芎、丹皮、甘草。   方解如下: 泽泻具有利水渗湿、泄热的功效,就像“排水管道”一样,能将肾脏内积聚的水湿排出体外; 桃仁擅长活血化瘀,能像“小刷子”一样,刷去肾脏经络中的瘀血,恢复气血的正常运行; 茯苓健脾渗湿,辅助泽泻增强利水湿的作用,同时还能宁心安神; 山药既能补肾益精,又能健脾补肺,从根源上增强肾脏的功能,提高水液代谢的能力; 益母草活血调经、利水消肿,对肾脏的水湿和瘀血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能进一步疏通肾脏的气血; 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可防止瘀血化热; 甘草调和诸药,保护脾胃,使整个方剂更加平和。   李女士按照这个方子进行调理,同时注意保暖,避免食用生冷食物,适当进行运动。1 个月后,她感觉腰部酸胀的症状明显减轻,尿频的情况也有所改善;3 个月后复查,肾囊肿缩小到了 0.8cm,尿液也变得清澈了,舌苔也恢复了正常。   温馨提醒:本文旨在传播中医诊治思路,不作为用药指导。肾囊肿患者的“双患”轻重程度各不相同(如水湿夹寒、瘀血化热等),需要辨证论治、一人一方。具体用药务必咨询专业中医师,切勿自行抓药服用,以免不对证加重身体不适。  

0 阅读:27
陈玉龙谈养护

陈玉龙谈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