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拉车人”几乎活不过40岁,一生渴望拥有黄包车 民国时期,走街串巷最常见到的

湖光山色如画 2025-09-24 02:06:11

民国“拉车人”几乎活不过40岁,一生渴望拥有黄包车 民国时期,走街串巷最常见到的就是佝偻着身躯拉黄包车的拉车人。新中国成立后,拉车人就慢慢消失了,这些拉车人都去哪了呢? 现在科技腾达时代发展,就连汽车都已经开始往电车方向升级。 日常出行的代步工具除了汽车自行车以外,还有像更加频繁被使用的地铁。 然后回溯到上个世纪,相比较于自行车汽车这些工具,在世纪初,当时大街上随处可见的交通代步工具,是一种叫黄包车的工具。 黄包车最早叫做东洋车,以前的人也把这种车称为是人力车,这种车车身前面有非常长的拉杆,车子边上两侧有两个大轱辘。 这种车是需要人在前面拉着向前跑,才能够运行的。又因为车座后面经常用黄色的布包着,形成一个敞篷,用来遮挡风雨,所以过去的人就用这种外观形象给这一类车,命名叫黄包车。 现在大家基本上已经见不到这种黄包车了,当然有部分旅游景点地区会有出现黄包车大多也都是改良过的,自行黄包车。 民国时期这种车是很常见的,不过在五四运动的时候,就曾经有年轻人认为这种车是对底层民众的压迫,因此号召取消黄包车。 不过黄包车真正慢慢消失在历史长河当中,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出现了新的三轮车品种,在造价上面和黄包车相差不大,但使用起来更加便捷,于是这种依靠廉价人力成本发展起来的交通工具慢慢也就被淘汰了。 黄包车当初被广泛的使用,正是因为它价格低廉。不光是车辆造价低廉,更多的也是当年拉车的黄包车车夫劳动力的廉价。 事实上,尽管黄包车整体造价相对于汽车要低廉很多,但在民国时期,街头上最常见到的很多黄包车工人,他们的车根本不是自己花钱买的,而是从车行租来的。 小学教科书当中,在骆驼祥子的选段当中,大家也能够通过简短的文字窥见当年那些黄包车拉车人的艰苦日子。 可怜的骆驼祥子,每天起早摸黑,就想着能够买一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 遭遇到重重变故后,好不容易才买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却又因为遭遇变故而不得不把自己的车再卖掉,重新维持生活。 勤劳踏实的骆驼祥子,在前半段人生里面将勤奋当作是人生的标杆,这个生活反复搓揉打磨过后,失去了期待与信仰,成为了一个好吃懒做的城市垃圾。 故事虽然残忍,但这个故事早期的祥子身上的事情是真实曾经在北京发生过的事。在民国时期,不光是北京,全国各地,在战乱中想要活下来,吃饱饭都是难题。 底层人民没有活路,廉价的劳动力就是唯一可以支持生存的根本。黄包车的出现,让有钱的老爷太太有了代步的工具,但生活在底层的拉车人很多时候要为了一个客人抢破脑袋。 即便如此,很多拉车人因为长久拉车弯腰,疾病缠身,都活不到40,可能拉了大半辈子车,也攒不到买一辆黄包车的钱,到车行去租车还要受到车行的压榨。 到近现代以来,黄包车已经被取缔了,也没有在城市里穿梭的骆驼祥子们了。 那一段苦难的历史,却仍然记录在教科书中,骆驼祥子的故事仍然为无数年轻人敲响警钟。 参考资料: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A%86%E9%A9%BC%E7%A5%A5%E5%AD%90/6046

0 阅读:12

猜你喜欢

湖光山色如画

湖光山色如画

湖光山色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