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女子花263500元买了一辆特斯拉,交付手续办到一半,车门突然被一男子撞毁,女子头大了,车子还没到手就变事故车,她要求4s点要么退钱、要么换新车,4s店不干了:系统显示已完成交付,而且保险已生成,车子是你的了,你得提走。女子气不过找媒体,结局令人唏嘘。 在青岛一桩关于特斯拉交付的新车风波,把数字化流程和现实体验之间的矛盾,暴露得一清二楚,孙女士花了26万多,盼着开回家的是一辆崭新的Model Y。 可万万没想到,就在提车当天,她连钥匙都没摸到,车门却在混乱中被撞开到近乎90度,这一下,不光砸碎了她提车的喜悦,也让一个简单的交付环节,变成了绕不清的责任账。 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交付”到底意味着什么? 于特斯拉4S店,交车之事被想得极为简易,后台走完流程,便算交车完毕,按他们的逻辑,系统都显示车是你的了,你就直接把车开走吧,真出啥问题,后面再找保险公司解决就行,跟他们没啥关系似的。 可在孙女士看来,这种“系统里的交付”纯粹是空话,她辛苦存了多年钱,买车是人生大事,在她的认知里,真正的交付,是拿到钥匙,亲自坐进驾驶室,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开出展厅。 可现实是,她压根没碰过车,就被告知车门被撞了,她花的是26万多的血汗钱,想要的明明是一辆崭新的新车,而不是一辆刚下车就“带伤”的车。 后台的一行代码和消费者的期待,中间隔着一条巨大的鸿沟,正是这种模糊的定义,让4S店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说法。 他们咬死说“交付完了”,其实就是想把这销售上的麻烦事,扭成车主之间的撞车事故,再把责任全推给保险公司,自己好干干净净摘出去,一点关系都不想沾。 再说说另一个当事人,就是撞车的孙先生,他那态度更让人来气,工作人员都没来得及引导,他就急急忙忙上车瞎操作,结果把车门给撞坏了。 虽说后来他道了歉,也说愿意“走保险”,但那满不在乎、轻描淡写的口气,在孙女士听来,不光没解决问题,反倒比之前更添堵,简直是雪上加霜。 交车环节没有流程、没有见证,责任心也就被“反正有保险”冲淡了,在这场博弈里,孙女士成了最无助的一个。她既得不到商家的保护,也没办法依赖肇事者的轻飘飘承诺,她被卡在商家、撞车者和那个冷冰冰的后台系统中。 其实法律早就给出了解决思路,《民法典》明确规定,汽车这种特殊商品,风险转移的关键是“实际交付”。 也就是说,只有在买家真正掌控车辆、拿到钥匙之后,风险才算转移,从这一点看,孙女士当时连钥匙都没摸过,自然有权要求退款或者换车。 但现实麻烦的是,整个提车流程太随意,留下了太多不确定,比如最关键的问题:车门当时是谁开的? 如果真是孙女士身边的人操作的,那责任划分可能就复杂了,之所以会有这种悬疑,就是因为现场缺乏标准化的交付流程,没人引导,也没人见证。 说到底,这次青岛的特斯拉交付风波,并不只是孙女士一个人的倒霉,而是一个行业警示,数字化流程再高效,也代替不了消费者在现实世界里的体验,交付不仅仅是一串后台数据,它更是一场有见证、有仪式感的确认。 只有这样才能让消费者心里踏实,也能让商家少掉入责任不清的麻烦,否则,再智能的系统,也弥补不了因为忽视用户感受而产生的信任裂缝。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 文章信源:原文登载于生活帮2025年09月18日关于《青岛市北区,孙女士花26万多买了一辆特斯拉Model Y。交车时,车辆在交付场地内被撞,新车秒变事故车。孙女士认为,车辆还没完成交付,她不能要这辆还没到手的事故车。4S店表示,孙女士必须把车提走。》的报道
山东青岛,女子花263500元买了一辆特斯拉,交付手续办到一半,车门突然被一男子
笑看云烟
2025-09-24 00:46:24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