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元宵节,准备回家的孙家栋,发现食堂竟然有红烧肉,一时馋嘴的他,便决定去食堂吃碗红烧肉再回家,却没想到这碗红烧肉竟改变了他的一生。 主要信源:(中国科协——“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1950年元宵节的哈尔滨,街上挂满灯笼,天气比往年暖和。 孙家栋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预科班,本来下午该回家过节,却因为点小事临时改了主意,留在了学校。 到了晚饭时间,他走进食堂,一眼就看见桌上一盆刚出锅的红烧肉,那天是节日,食堂加菜。 他正饿着,心里一馋,干脆决定吃完再回家。 就这个看似普通的念头,推着他走向了完全不同的人生。 他刚坐下吃没多久,学校领导突然走进食堂,说空军来招人,有意向的同学可以直接去操场报名。 那时候参军是件光荣事,但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或者敢去。 孙家栋一听,心里咯噔一下,嘴里那块红烧肉还没咽下去,整个人却坐不住了。 他没多想,放下碗筷,直接跑向操场,拿起笔就填了申请表。 那天晚上,他没回家,也没跟家人打招呼,直接坐上火车去了北京。 这一走,就是踏进了另一个世界。 他到北京后,被分到空军第四飞行学院,主要负责俄语翻译,帮教官和学员沟通飞机驾驶的内容。 他之前有点俄文底子,但真用起来还是磕磕绊绊。 那段时间,他白天上课、晚上自学,经常熬夜翻手册、查词典,硬是把专业术语一个个啃了下来。 慢慢地,他不只能翻译,还能给学员讲解原理,甚至帮着整理飞行资料。 因为表现好,1951年国家选派人员去苏联学习飞机设计,孙家栋被选上了。 那时候能公派留学,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他和一批同学去了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主修飞机发动机。 俄语难、课业重,再加上人在异乡,刚开始他那段时间非常吃力。 但他没退缩,反而更拼命,经常熬夜读书,休息日也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 一年后,他的照片被贴进了学校的“明星榜”。 那是每年全科成绩优秀的学生才能上的光荣榜。 1958年,孙家栋学成回国,被分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那是当时中国搞导弹和航天研究的核心单位,钱学森也在那儿。 刚开始,团队里没几个人真正见过导弹,更别说怎么设计了。 大家是从零起步,一边学一边做。 孙家栋因为俄语好、技术扎实,很快成了骨干。 1960年,他们搞出了“东风一号”,后来又是“东风二号”,每一次发射成功,大家都激动得睡不着觉。 1967年,国家决定要自己做卫星,钱学森亲自点将,让孙家栋来做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 那几年,他们经常熬夜攻关,失败是家常便饭,压力特别大。 但孙家栋从没抱怨过,他总是说:“国家需要,我们就做。”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成为全世界第四个能自己发射卫星的国家。 那天孙家栋就在发射场,看着火箭升空,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光是抬头看着。 卫星上天后,乐曲《东方红》通过无线电传遍全国,许多人激动得流泪。 这之后,孙家栋并没有停下来。 他又带队做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后来还参与了北斗导航和“嫦娥一号”探月工程。 哪怕年纪大了,他还是一样扑在一线。 别人劝他休息,他却说:“航天的路还长,我还不能歇。” 2004年,孙家栋七十五岁,去探望九十三岁的钱学森。 两人一见面,都笑得特别开心。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的开创人,孙家栋是他最得力的助手和接班人。 1999年,他们一起被评为“两弹一星”元勋。 这些荣誉背后,是他们几十年的默默付出。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64年,1个新疆知青给钱学森写信,信中毫不客气地指出钱学森的错误。没想到,
【8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