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底,夏威苦劝白崇禧,让千万不要去台湾。见白崇禧不听,夏威索性去了香港,这两个桂系大佬,至此分道扬镳,再也未能见一面。 当时,白崇禧带着夏威、李品仙等桂系大员逃往海南。此时他手中的兵力,已从巅峰时期的 30万骤减至不足3万。 就在白崇禧陷入焦头烂额之际,蒋介石派来的 “使者” 罗奇,带着满满的 “诚意” 登岛,不仅带来了急需的军费,还抛出了 “行政院长” 或 “国防部长” 的诱人承诺,直言 “只要白崇禧愿意赴台,所有事情都好商量”。 这份诱惑让白崇禧心动不已,但多年来与老蒋周旋的经历,又让他内心充满疑虑。 白崇禧拿不到主意,和李品仙、夏威商议,李品仙说:“健公有过人之才,蒋先生这次肯定是真心实意的。” 夏威打断说:“你难道忘了蒋桂战争的仇怨?忘了他的狠辣手段?如今我们没了兵权和地盘,去台湾不过是任人宰割的鱼肉罢了。” 夏威的担忧绝非空穴来风,李宗仁早已提醒白崇禧,只要不去台湾,去哪里都行。 桂系的智囊程思远曾特意赶到海南,对白崇禧说:“如今你两手空空,他凭什么会给您国防部长的职位呢?” 为了核实老蒋的 “诚意”,白崇禧派李品仙先去台湾打探情况。几天后,李品仙传回的电报让白崇禧欣喜若狂:“陈诚将担任行政院长,健公您拟任国防部长,此事千真万确”。这 份 “确凿无疑的消息” 冲昏了白崇禧的头脑,他当即拍板决定:“三天后飞往台北!” 得知这个消息,夏威连夜赶到白崇禧的住处,苦苦劝说:“健公,李品仙的话怎么能相信?去香港至少能保全家人和自己的性命,留在海南还能观察局势变化,唯独台湾绝对不能去啊!” 可白崇禧只是轻轻摆了摆手,夏威知道再劝说也无济于事,他重重地叹了口气:“既然健公心意已决,我就去香港等您的消息。只希望这一次分别,我们还有重逢的那天。” 三天后,白崇禧登上了飞往台北的专机,而夏威则带着家人乘船抵达香港,在九龙的一处公寓定居下来。从此,两人的人生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夏威在香港过上了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这位曾经提出 “三公八有” 政策(公平、公正、公开,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等)的将领,早已看透了官场的虚伪 。 当年夏威以省主席的身份在安徽推行“三公八有” 政策时,桂军和蒋军依旧强行征集壮丁,导致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所谓的 “惠民政策” 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在香港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夏威很少与外界往来,偶尔和同样避居香港的桂系旧部小聚,也绝口不谈论政治。 1975 年1月3日,73岁的夏威在外出时遭遇车祸而死。 而白崇禧在台湾的生活,恰好印证了夏威的担忧。刚到台湾时,老蒋只给了他 “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的虚职,之前承诺的 “国防部长”,始终只是一场泡影,陈诚早已牢牢掌控了军政大权。 更让白崇禧感到压抑的是无处不在的监视,住所周围常年有特务盯梢,就连和家人通电话,都会被录音监听。 1966年12 月2日,白崇禧在台北家中去世,关于他的死因,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说法,更增添了几分悲凉的色彩。 让人叹息的是,50年代夏威曾托人给白崇禧带过一封信,却被台湾特务拦截,直到白崇禧死之前都不知道老友曾经试图联系过自己。 夏威与白崇禧的分道扬镳,实际上是桂系最终走向衰落的缩影。这个从广西崛起的军事集团,曾经三次逼迫老蒋下野,与老蒋争斗了二十多年,却终究逃不过 “树倒猢狲散” 的结局。 白崇禧的悲剧,源于他对老蒋的错误判断。他既想保住地位,又高估了自己的实力 ,失去了军队和地盘后,他在老蒋眼中早已无足轻重,所谓的 “高官厚禄”,不过是骗他过来的诱饵罢了。 夏威的清醒,则来自于蒋桂战争的惨痛教训,他深知 “寄人篱下” 的滋味,更明白没有实力支撑的权谋,终究只是空中楼阁。
1949年底,夏威苦劝白崇禧,让千万不要去台湾。见白崇禧不听,夏威索性去了香港,
绝世剑王
2025-09-23 20:23:39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