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征噶尔丹回京的康熙,虽大胜归来,却表现的很愤怒,他先是处死了太子胤礽身边的三个侍卫,接着大封皇子,老大和老三封郡王,老四到老八封贝勒,种种行为,都是为了针对胤礽。[紫薇别走] 康熙皇帝第三次亲征噶尔丹获胜还朝,本该是举国欢庆的时刻,然而紫禁城内的气氛却异常凝重,皇帝回京后第一件事,便是下令处死太子胤礽身边三名侍卫,随后又出人意料地大封诸皇子,皇长子胤禔和皇三子胤祉晋封郡王,皇四子胤禛等四位皇子晋封贝勒。 太子胤礽作为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之子,自幼被寄予厚望,康熙不仅在他周岁时便立为储君,还亲自挑选名师教导,年轻的胤礽确实表现出色,既能精通经史,又擅长骑射,在代理政务时曾获得“贤能”的评价。 随着时间的推移,胤礽的行为开始偏离康熙的期望,他不仅随意鞭打王公大臣,还表现出对钱财的过度贪求,康熙二十九年,皇帝在亲征途中患病,召太子前来探望,胤礽却对病中的父亲毫无关切之情,这一事件成为父子关系的转折点。 胤礽在京城监国的表现更令康熙失望,奏章堆积如山却疏于处理,前线发回的询问也得不到及时回复。 他身边的三名侍卫倚仗太子势力欺压官员、结党营私,引起了朝野不满,康熙归来后查明情况,果断处决了这三名侍卫。 处死侍卫只是第一步,随后的大封皇子才是对太子地位的实质性调整,皇子一旦受封便可组建自己的班底、结交大臣,康熙这一决策,使得原本地位超然的太子突然面临多位拥有实权兄弟的竞争。 皇长子胤禔受封郡王后野心渐长,甚至后来公然建议处死胤礽;皇三子胤祉同样获得郡王爵位;而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和皇八子胤禩则获封贝勒。 既是对太子的警示,希望其改正过错;也是防止太子势力过度膨胀威胁皇权;同时给其他皇子提供历练机会,考察他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皇子间的相互制衡来巩固皇权。 胤禔后来因使用巫术诅咒太子而被革爵圈禁;皇八子胤禩则因结党营私引起康熙警觉。康熙四十七年,皇帝在巡幸塞外途中突然废黜胤礽太子之位,直接原因是发现胤礽夜间窥探其帐篷,怀疑有异心,虽然后来一度复立,最终在康熙永久废黜。 网友热评: 康熙这操作堪比现代公司里,老板给部门经理一口气安排了七个副手,还反问太子“你怎么压力这么大?” 认为康熙大封皇子,让兄弟们都有资本和太子争,就像“养蛊”,最后活下来的那个最狠,觉得这招虽能制衡,但也埋下了残酷竞争的种子。 对于康熙处理索额图,这像极了现代公司业绩不好,总监先被“祭天”,也有人觉得康熙自己纵容太子几十年,最后全怪索额图“教坏孩子”,有点甩锅的嫌疑。 戏称老八忙着搞人设、老大玩巫蛊、太子自己作大死,只有四爷雍正像极了职场里那个不吭声做得最卷的同事,最后成功“上位”。 如果你是康熙,在1697年亲征噶尔丹大胜归来后,你会选择强化太子权威,还是像历史上一样大封诸子、分权制衡?你觉得哪种方式更能保证王朝稳定?评论区分享你的高见! 信源:百度百科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
【2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