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张艺谋带着25,000元,买下了余华小说《活着》的版权。他当时选定了

彼岸花开无声 2025-09-23 15:55:27

1992年,张艺谋带着25,000元,买下了余华小说《活着》的版权。他当时选定了巩俐作为女主角,却始终迟迟未能敲定男主角。有人建议他试试葛优,可谁也没想到——这个后来凭《活着》斩获戛纳最佳男主角的男人,起初却根本不愿接戏。 更让人意外的是,葛优抛出一个“拒绝式”的高片酬——70万,想借此婉拒,张艺谋却不假思索地答应了。而等葛优进组后才知道,张艺谋其实为这个角色准备了300万! 钱没多拿,葛优却因此一战封神,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首位“戛纳影帝”。背后这段故事,如今听来仍让人感慨不已。 其实最初,张艺谋看中的并不是《活着》。 他最先相中的是余华另一部作品《河边的错误》,但当他找上余华本人时,余华却推荐了《活着》。张艺谋一口气读完,瞬间被打动,当即决定买下版权。 彼时,《活着》这本小说刚面世不久,却已经在文坛掀起波澜。它讲述的是一个中国普通人——福贵——在时代洪流中的沉浮、苦难与坚忍。那份“生命中最朴素却最真挚的情感”,深深触动了张艺谋的创作灵魂。 女主角张艺谋很快锁定了巩俐。但男主角迟迟未定。他知道,福贵这个角色不能靠外貌取胜,而必须靠“内里撑起来”。最终,有人提议:“试试葛优?” 张艺谋思来想去,决定亲自邀约。 彼时的葛优,虽然已有一定知名度,却并非一线大咖。他拿到剧本后,心里犯嘀咕——这戏太苦了,角色太沉了,自己演得来吗?而且剧本不像流行的商业片,讲的是“一个人苦到极致,还得活下去”的故事。 于是,他决定用一个“婉拒式”的报价把自己推出去:“张导,如果让我演……得70万。” 在当时的市场行情下,这几乎是天价。葛优也以为张艺谋会立刻摇头拒绝。 但张艺谋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行,70万,就这么定。”葛优懵了。 再后来进组拍戏才知道,张艺谋早就为男主角预留了300万的预算。70万,只是张艺谋对演员、对角色的尊重——你愿意来,就全力配合你。 拍完这部戏后,葛优不止一次在私下跟朋友说:“当年差点就错过了。” 电影《活着》在海外上映时,引发轰动。 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葛优凭借“福贵”一角斩获最佳男主角奖——这是中国大陆演员首次获得这一荣誉。 这一奖项,不仅让葛优跻身国际影坛,也为中国电影争得了无数荣光。有人说,张艺谋“花小钱办大事”,用70万买来了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一座高峰。 而最早那个“差点就不演”的葛优,也凭借《活着》,让自己的名字被永远写进了中国电影的里程碑。 与张艺谋、葛优的艺术人生不同,余华走上文学之路,充满了荒诞和偶然。 小时候的余华,因为一次谎称肚子疼,结果被当医生的父亲亲手割了阑尾。他对医院不陌生,甚至曾睡在太平间里找清凉。他说,当读到海涅的那句“死亡是凉爽的夜晚”时,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他高考落榜两次,被“当作失败典型”出现在公益广告里,而他的同龄人俞敏洪,第三次高考考上了北大。 余华没再考。他转身成了牙医,第一天上班就跟着师父学拔牙。但他心里憧憬的,是文化馆里那些“每天都在逛街”的文艺青年。为了进文化馆,他开始写小说——没受过专业训练,标点符号都从《人民文学》上学。 他不是天赋型作家,但他很耐磨。他不断投稿,被退稿,但从不放弃。五年后,他终于调入文化馆——梦实现了。 而那本《活着》,正是他多年文学积累的结晶。他笑着说:“我活着,是靠着《活着》。” 这部作品,不是靠宏大的叙事、精巧的结构,而是靠一点——真实。 福贵这个角色,不是英雄,也不是反派,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他曾富贵,也曾败落;他失去过儿女,失去过土地,甚至失去了名字,但他仍然活着——活在日升月落中,活在一口饭、一个人的陪伴中。 余华用极其克制的语言,写出人最极致的痛苦,也写出了最坚韧的生命力。 张艺谋把它拍成电影,把那种沉默的力量推向国际;葛优则用演技,把“活着”这两个字,演进了每个观众的心里。 这本书之所以被一代又一代人反复阅读,是因为它在讲每一个中国人都经历过的事。 当生活让你走投无路,当希望几乎熄灭,当你只剩下一碗饭和一口气,你要做的,不是放弃,而是继续活着。 董宇辉说得很好:“当生命走到尽头只剩自己时,生命并未失去意义。过好每一天、吃好每顿饭,就是对生命最深的敬意。” 很多人问,《活着》是不是太苦了?是不是看了让人心酸? 是的,它苦得真实,酸得彻骨。但它从来不消极。 它告诉我们:哪怕世事无常,人间苦难,只要你还在呼吸,只要你还能吃下一口饭,那你就有资格继续活下去。 无论你是年轻时迷茫、年老时孤独,还是生活中遭遇困顿,《活着》都能给你一份共鸣。它不提供解决办法,但会告诉你:“你不是一个人。” 活着 余华作品 精装原著当代文学小说书籍兄弟许三观卖血记活着

0 阅读:0
彼岸花开无声

彼岸花开无声

彼岸花开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