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亲口对14亿印度人,挑明了印度真正的敌人是谁!   9月21日,印度总理莫迪

云景史实记 2025-09-22 18:09:37

莫迪亲口对14亿印度人,挑明了印度真正的敌人是谁!   9月21日,印度总理莫迪在古吉拉特邦发表讲话,直言“印度真正的敌人不是哪个国家,而是对外国的依赖”。他强调,唯有实现自力更生,才能保障国家繁荣与尊严,并呼吁重振本土造船、芯片等高科技产业。此番言论看似振聋发聩,却难掩其背后印度经济日益暴露的脆弱性。 这话听着挺有力量,可仔细想想,印度当下的经济状况,真能靠自力更生摆脱困境吗? 就拿咱们老百姓最关心的日常开销来说,印度的家庭主妇们这两年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超市里的食用油价格涨得厉害。这背后就藏着印度对外国依赖的大问题。 印度的食用油大多靠进口,国际市场价格一波动,国内老百姓就得跟着买单。不光是食用油,连汽车加油的钱也越来越贵。 这都是因为印度太依赖外国石油了,全国 87% 的石油都得从国外买,一年花在进口石油上的钱就超过 1300 亿美元。这么多钱流出去,国家手里的外汇储备能不紧张吗? 更麻烦的是,印度的炼油厂设备早就习惯了加工俄罗斯的石油,现在就算想换其他国家的石油,设备都不答应。 俄乌冲突一爆发,俄罗斯石油进口量忽高忽低,可印度国内的油价却只涨不降,政府还趁机上调了燃油消费税。这就让普通老百姓的日子更难了,工资没涨多少,加油、做饭的开销却越来越大。 再说说高科技产业,莫迪不是呼吁要重振本土芯片产业吗?可现实是,印度每年要花 4000 亿美元进口半导体,而自己的芯片制造能力几乎为零。之前印度雄心勃勃地想搞半导体工厂,拉来了富士康和 Vedanta 合作,结果呢? 项目黄了。听说问题出在官僚主义太严重,审批流程复杂得要命,再加上基础设施跟不上,工厂建不起来,最后只能不了了之。这就是印度高科技产业的现状,口号喊得响,实际干起来却困难重重。 莫迪政府 2020 年推出的 “生产挂钩激励计划” 更是让人哭笑不得。本来想花 230 亿美元补贴制造业,把制造业占 GDP 的比重提到 25%,结果四年过去了,这个比例不仅没涨,反而从 15.4% 降到了 14.3%。 更离谱的是,政府承诺的补贴只发了不到 8%,好多企业钱没拿到,生产也没法正常开展。这就好比给人画了个大饼,结果连个芝麻都没兑现,谁还敢真心实意地搞生产? 咱们再看看印度的手机制造业,表面上看 90% 的手机都在印度本土组装,可实际上,里面的零部件差不多都得从中国进口。这哪是真正的 “印度制造” 啊,顶多就是个组装车间。 还有制药行业,印度的仿制药不是挺有名吗?可生产这些药的原料药,70% 到 80% 都得从中国买。一旦供应出点问题,印度的药品生产就得停摆,老百姓看病吃药都成问题。 印度的经济结构问题还不止这些。这些年制造业占 GDP 的比重不升反降,而贸易逆差每年都高达 2000 多亿美元,外债更是接近 7000 亿美元,每年光还利息就得 1000 多亿美元。 这么大的窟窿,靠什么来填呢?印度的外汇储备看着不少,全球排名第四,可这里面水分不小,好多都是黄金和特别提款权,真正能用的美元其实没那么多。这就好比家里看着有不少存款,可大多是不能随便花的定期存款,手里的现金其实没多少。 更让人揪心的是,印度还有 2 亿人吃不饱饭,可政府却把全国七分之一的大米低价卖到国外,就为了换点外汇。这种做法实在让人看不懂,放着国内老百姓的温饱不管,却要去讨好外国市场,这能解决根本问题吗? 莫迪说要实现自力更生,这话没错。可真正做起来,难啊!印度的劳动力虽然多,但技能水平跟不上。每年培养 150 万工程技术毕业生,可因为国内制造业不行,这些人才要么出国,要么转行做别的了。 基础设施也跟不上,港口、公路都不行,物流成本比孟加拉国还高。这样的条件,怎么吸引企业来投资建厂?怎么提高生产效率? 这些年,印度总想摆脱对外国的依赖,可结果往往是越想摆脱,越依赖。就像这次莫迪提出要发展本土造船、芯片产业,想法是好的,可真要落实下去,面临的困难太多了。没有完善的产业链,没有足够的技术人才,没有高效的政府服务,光靠喊口号是没用的。 当印度的老百姓在加油站看着不断上涨的油价,在超市里犹豫要不要买贵了不少的食用油时,他们可能会想起莫迪总理的话。可光明白问题所在还不够,关键是要拿出实际行动来改变现状。 印度真正的敌人确实是对外国的依赖,但要战胜这个敌人,需要的不仅仅是口号,更是实实在在的改革和努力。否则,莫迪的这番话,恐怕只会成为又一个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望,印度经济的脆弱性也只会越来越明显。

0 阅读:4
云景史实记

云景史实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