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才知道,张朝阳当年创业,不是吭哧吭哧攒钱的。 一个朋友,直接拍给他100万美金。 刚听到这事儿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真的假的?”100万美金,放在90年代末的中国,那可不是小数目,够在北京买好几套四合院。就算放在今天,也不是谁都能随便拿出来,拍给一个刚有创业想法的人。 很多人听完可能会说,张朝阳这运气也太好了吧,碰到这么个“土豪朋友”,创业的启动资金就这么轻松解决了。但仔细琢磨琢磨,真的只是运气吗?那个愿意拍钱的朋友,总不能是大街上随便拉来的吧? 要知道,张朝阳可不是什么无名之辈。他是麻省理工的博士,在华尔街待过,还在麻省理工的媒体实验室做过研究。那些年在国外啃下的技术难题,在金融圈摸透的市场逻辑,早就在他身上攒下了别人没有的“底气”。 那个朋友愿意投钱,大概率不是因为两人关系铁到可以随便送钱,而是他从张朝阳身上看到了互联网的未来。90年代末,国内互联网还是片荒地,大部分人连“上网”是什么都不知道,敢往这个领域砸钱,本身就是一种眼光。 换作现在,一个年轻人说要创业做个新项目,就算把商业计划书堆成山,把未来蓝图描绘得天花乱坠,想拿到100万美金的天使投资,也得跑遍几十家投资机构,接受一轮又一轮的盘问。投资人会问你用户在哪、盈利模式是什么、竞争对手有哪些,哪怕有一点说不清楚,钱就没影了。 可张朝阳那时候,连个像样的商业计划书可能都没写全。朋友就敢把钱给他,除了信任张朝阳的个人能力,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互联网行业,还没被那么多“条条框框”束缚住。大家拼的不是完美的模型,而是对趋势的判断和敢闯的勇气。 但这绝不意味着张朝阳的创业之路就一帆风顺。拿到100万美金只是开始,后面的日子才是真的难。他带着钱回国,在深圳租了个小办公室,每天和团队一起啃面包、熬夜,琢磨怎么把互联网业务落地。那时候没有成熟的模板可以抄,每一步都得自己摸黑走。 有人可能会觉得,有了这100万美金,张朝阳就赢在了起跑线上。可实际上,当年拿到投资的创业者不在少数,最后能真正做起来的,没几个。钱只是燃料,真正能让火箭升空的,还是操控火箭的人,以及他对方向的把握。 就像现在很多年轻人创业,总觉得缺的是启动资金,只要有了钱,就能把事儿做成。可看看那些失败的案例,大部分不是因为没钱,而是因为拿着钱不知道该往哪花,或者对行业的理解根本不到位。张朝阳的幸运,从来不是凭空掉下来的100万美金,而是他在拿到钱之前,就已经把自己打磨成了能驾驭这笔钱的人。 那个拍给他100万美金的朋友,现在看来更像是个“伯乐”。他没看走眼,张朝阳确实在互联网这片荒地上,种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但反过来想,如果张朝阳自己不是那块“好材料”,就算有再多伯乐,也扶不起来。 所以说,别只羡慕张朝阳当年有朋友给100万美金创业。更该想想,他为了能接住这100万美金,之前付出了多少努力,积累了多少本事。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到什么时候都不过时。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张朝阳的100万美金启示录:你的实力,才是撬动伯乐的终极筹码
苏柒小文
2025-09-22 17:02:22
0
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