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毒尚且不食子,可亲生父亲却将11岁儿子活活饿死。”山东离异男子因为怀疑儿子不

深度程磊 2025-09-22 16:16:36

“虎毒尚且不食子,可亲生父亲却将11岁儿子活活饿死。”山东离异男子因为怀疑儿子不是亲生的,将儿子虐待致死,让人震惊与痛心。法律最终给出了回应:父亲李某甲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012年5月23日,李某甲与妻子迎来了一个儿子。起初的日子尚算平静,但夫妻矛盾逐渐激化,2016年4月,他们离婚,母亲离开,年仅不到4岁的儿子小李留给父亲。李某甲不愿照顾,爷爷老李见孙子无依无靠,心生怜悯,主动接过抚养责任。几年来,小李在爷爷的庇护下过上了相对安稳的生活。 转折出现在小李8岁那年。李某甲突然将孩子接回,名义上是要抚养,实际上却另有隐情。他心里始终存着一个无法证实的怀疑:儿子不是亲生的。由此,恶意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接回家后,李某甲锁上大门,不许小李外出,不许他上学。孩子本应与同龄人一同奔跑、学习,却被困在阴暗的家中。父亲时常连打带骂,不给饭吃。小李的身上,旧伤未愈,新伤又来。那时的他不过是一个孩子,无法理解为何至亲之人却成了最大的施暴者。 时间一点点过去,日子变成折磨。小李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穿着破旧衣衫,甚至比流浪的乞丐还要凄惨。到了11岁时,他身体已经极度虚弱。 2023年春天,爷爷老李前来探望,提出想接孙子回去照料,却被李某甲粗暴拒绝:“他两个月没吃东西了,我就是想饿死他。你要带走,我一拳打死!”老人眼含热泪,只能离开。几天后,李某甲甚至提前联系火化车司机,说家里快有人去世。 2023年4月26日,小李最终在饥饿与殴打中死亡。事发后,李某甲再次拨打火化车电话,要求当日下午运送遗体。此举引起怀疑,警方介入调查。 尸检结果显示:小李死于长期营养不良导致的重度肝脂肪改变、多器官功能衰竭,伴随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同时,身体多处发现新旧不一的外伤。这充分印证了其在生前长期遭受虐待。警方恢复李某甲损坏的手机,发现他在小李生命最后几日,确实多次联系火化车司机。加之爷爷的证言,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李某甲对孩子的死亡,具有放任甚至预谋。 在法庭上,李某甲辩解称,孩子可能因自身疾病去世,否认虐待。但证据链条完整,足以排除其说辞。 《刑法第232条》明确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若情节较轻,则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李某甲长期限制孩子自由,剥夺食物供给,明知生命危急却拒绝救助,甚至阻拦爷爷施救,其主观上对结果具有明确的放任心理,已构成故意杀人。 同时,《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虐待、遗弃。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剥夺监护资格。本案中,李某甲身为父亲,非但未尽到抚养与保护义务,反而成为孩子的加害人,其行为性质极其恶劣。 法院最终判决:李某甲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一裁判结果,既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社会的警示。 这一案件,不仅仅是法律意义上的裁判,更是社会意义上的警钟。首先,它反映了家庭暴力中最隐蔽的一环:父母对孩子的虐待往往不易被外界察觉,尤其当孩子被限制自由时,更难得到救助。其次,它也暴露了社会干预的缺位。邻居、社区、学校,是否能更早发现小李未曾上学、长期失联?如果能在早期介入,或许悲剧可以避免。 类似案例在司法实践中也曾出现。例如,某地一母亲因怀疑孩子不是亲生,长期殴打致其死亡,被判处死刑缓期。司法机关的态度是一致的:任何形式的虐待和遗弃,触碰到生命底线,法律绝不会宽容。 这起案件让人痛心。一个本应健康成长的孩子,却在亲生父亲的残暴之下,经历了漫长折磨。法院的判决,不仅是对罪犯的惩罚,也是对社会的昭示:父母不是天然的庇护者,只有依法履行监护义务,才配得上“父母”的称谓。 孩子的生命如此脆弱,法律的力量必须成为他们最后的屏障。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在于对强者的赞美,而在于对弱者的保护。 虎毒尚且不食子,父亲却饿死亲儿,法律已经给出最严厉的审判。留下的问题是:我们能否在悲剧发生之前,伸出那只援手?

0 阅读:21
深度程磊

深度程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