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孩子一旦开窍,恢复是很快的!早知道不做那么多干预了! 前些天门诊上,一

灵松谈育儿 2025-09-22 15:45:44

抽动症——孩子一旦开窍,恢复是很快的!早知道不做那么多干预了! 前些天门诊上,一位妈妈发出感慨:“早知道孩子开窍后好得这么快,当初真不该做那么多干预!”这话里没有埋怨,满是终于松了口气的释然。 她家8岁的男孩,被诊断抽动症快2年了。最开始是频繁眨眼,后来添了耸肩、清嗓子的毛病,上课被老师提醒,下课被同学议论,孩子变得越来越内向。 这两年,她带着孩子跑遍了大小医院,西药吃了大半年,抽动时好时坏;又报了各种行为干预课,盯着孩子纠正动作,结果越管越糟—— 孩子一紧张就浑身发抖,抽动反而更频繁了。 4个月前刚来找我时,孩子低着头不敢看人,时不时挤眼、耸肩,喉咙里“吭吭” 声不停。 我仔细一看:面色发白,嘴唇淡,舌苔薄白,脉弦细,再问得知孩子还爱发脾气、睡不安稳。 这根本不是单纯的神经问题,是典型的肝风内动、心神不宁—— 孩子脾胃弱,气血养不住心神,肝气又没处疏泄,才化作风带动身体抽动。 那些生硬的干预,只会加重孩子的紧张,让肝风更旺。 我跟家长说:“别再盯着抽动纠正了,先把孩子的身体调顺,等他开窍了,症状自然会退。” 我给孩子开了平肝息风、健脾安神的方子,用钩藤、蝉蜕平抑肝风,党参、茯苓健脾益气,再加百合、生龙骨稳住心神。还特意加了点甜叶菊调味,让药汤没那么苦。 同时我嘱咐家长:停掉所有干预课里的纠正训练,别再说“别眨了”“别耸肩”;每天陪孩子玩半小时,让他放松;熬点小米百合粥,养脾又安神;睡前按揉内关穴5分钟,帮心神归位。 一开始家长还有点犯嘀咕,觉得“不干预哪能好”,但还是咬牙坚持了。 大概1 个月后,她兴奋地告诉我:孩子清嗓子的次数少了,晚上能睡安稳了,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写作业就烦躁。 再到第三个月复诊,孩子进门时居然主动喊了声“孟爷爷”,眼里有了光,之前频繁的挤眼、耸肩基本没了。 妈妈乐呵呵地说:“以前总逼着他改动作,越逼越抽;现在不管他了,把身体调好了,反而像突然开窍一样,自己就好了。” 行医40年,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孩子。那些行为干预、强行纠正,顶多暂时压制表面症状,反而会让孩子陷入“紧张 - 抽动 - 更紧张”的恶性循环。 而中医调理,从来不是跟抽动症状死磕,而是帮孩子把紊乱的脏腑调顺—— 脾胃养好了,气血足了;肝气疏泄了,风不窜了;心神安定了,紧张没了,孩子自然就开窍了,抽动也跟着消失。 当然,每个孩子的体质不同,有的偏脾虚,有的偏肝火盛,调理方法得跟着变,不能一概而论。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别用过度干预困住孩子。

0 阅读:8
灵松谈育儿

灵松谈育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