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种预感, 导演界要变天了, 不是冯小刚不行了,而是《731》拍的太血淋淋了!

可爱卡梅伦 2025-09-22 04:46:39

我有种预感, 导演界要变天了, 不是冯小刚不行了,而是《731》拍的太血淋淋了! ​什么冻伤实验啦,毒气实验,活体解剖,镜头一点没避讳,中途看的我浑身起鸡皮疙瘩,有的镜头我都闭着眼睛不敢看,实在太惨无人道了! ​鬼子给你吃营养餐、住干净牢房,嘴上说“配合研究就给你自由”,转头就把你拉去解剖,这小日本真不是东西!嘴上一套背后一套,没有人性!我在影院咬着牙,攥着拳头,恨得我啊! ​以后希望别的导演,也学学731导演,把历史真相的细节全部还原出来!让我们真正的了解历史!而不是用“宏大的战争场面”掩盖叙事空虚。 影厅灯一亮,我脚底发软,像刚被人从冰窟窿里拎出来。旁边小哥眼眶通红,爆米花一口没动,饮料杯被捏成麻花。出门时,我听到后排阿姨哽咽着打电话:“妈,原来你小时候说的‘鬼子比狼还狠’是真的……”那一刻我明白,这片子不是放给影迷看的,是放给整个民族做CT,哪儿烂,哪儿发黑,一照一个准。 有人吐槽:太血腥,分级呢?我反而想问,咱们给历史做过分级吗?南京城三十万,有PG13吗?哈尔滨平房区零下四十度,有人提前离场吗?导演赵林山这次豁出去了,镜头直接怼到手术台,血管、神经、冻坏的黑脚趾,一点马赛克不留。他说拍摄前查阅了七百多万字史料,光日记就抄了四本,就怕漏掉一个细节,对不起那三千多个被编号成“马路大”的冤魂。我信,因为银幕上的冷意,不是空调吹的,是七十年前的寒气透过胶片渗进来。 最扎我的是“营养餐”桥段。白米饭、味噌汤、一块咸鱼,鬼子笑眯眯:“吃完配合实验,给你自由。”结果下一秒,活人就被绑在滑轨车上,推进解剖室,麻药都不打,胸口像拉链一样被拉开。影院里有人“哇”一声吐了。我咬着后槽牙,手心全是汗。这哪是电影,这是手术刀,一刀一刀把“伪善”两个字刻进观众骨头里。相比之下,那些“手撕鬼子”的神剧就像棉花糖,甜得发腻,一捏全是空。 片尾没彩蛋,黑底白字,只留一句:“截至1945年,日军731部队共杀害三千余人,无一人生还。”屏幕黑了,没人起身,连保洁阿姨都站在后排发呆。我听见自己的心跳,咚咚咚,像有人在胸腔里敲鼓:看啊,这就是你们天天喊的“岁月静好”的底座,是用骨头垫的。 回家地铁上,我刷到一条差评:“导演故意卖惨,博眼球。”我直接怼回去:惨还用卖吗?惨一直在那儿,只是有人选择瞎。我们习惯了大场面——飞机坦克、万炮齐鸣,炸得爽,炸得热血,可炸完之后呢?英雄抱得美人归,鬼子集体智商下线,观众拍拍屁股走人。历史成了烟花,一响就散,谁还记得烟花的渣子落在哪儿?《731》不给你看烟花,它给你看烧红的烙铁怎么烫人肉,看零下三十度怎么把手指一根根冻成冰棒。疼吗?疼就对了,疼才长记性。 我爷爷参加过滇西反攻,一辈子不吃日本酱油。小时候我不懂,觉得他倔。看完电影,我懂了——他不是恨酱油,是恨“遗忘”。回家后,我把爷爷那枚已经发黑的“抗战胜利纪念章”翻出来,用牙膏擦了擦,挂在书桌前。擦着擦着,鼻子就酸了:老爷子走了十年,要是早两年看到这片子,说不定能多喝两盅,然后拍着桌子骂:“对喽,小鬼子就这么不是东西!” 有人说,拍这么狠,观众会怕,会审美疲劳。我却觉得,我们怕的不是狠,是真。真到了,才能打破“战争浪漫病”。不信你看,上映第三天,票房逆跌,午夜场满座,抖音上“731纪念馆”话题阅读量飙到两亿。很多年轻人看完,直接订票去哈尔滨,把“平房区”列入打卡清单。他们不是找刺激,是找答案:到底多黑暗,才配叫黑暗? 当然,电影也有毛病——节奏太密,字幕太快,部分角色像工具人。可我不在乎,它先做到“真”,再谈“精”。有了《731》,以后谁再拍抗战,就别糊弄了,至少先摸摸胸口:我拍的是人,还是符号?我给的痛,能让观众记住三天,还是三年?观众胃口被吊起来,再想拿“手榴弹炸飞机”那一套骗钱,门儿都没有。 写到这里,我想起导演路演时说的话:“我们不敢拍得太温柔,温柔是对死者的不敬。”一句话,把我所有批评都堵回去。是啊,死者连“疼”都喊不出口,活人还嫌吵?那就忍着点,哪怕看完三天吃不下饭,也比三年后一句“哦,731啊,好像听说过”强。 电影散场灯亮那几秒,我暗暗发誓:以后每年12月,都去一次平房区,不拍照,不发圈,就站在遗址门口,给那三千多个没留下照片的人点支烟。烟呛得我咳,咳得眼泪直流,可我得站着,替他们吹吹风,晒晒太阳。不然,再过几十年,谁还记得风里有冤魂,阳光照过的是血泊?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可爱卡梅伦

可爱卡梅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