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韩国历时9年打捞出一艘沉船,船内发现了28吨铜钱、22040件瓷器和

陈砚之 2025-09-21 23:44:46

1985年,韩国历时9年打捞出一艘沉船,船内发现了28吨铜钱、22040件瓷器和1017根紫檀木。当他们确认这是一艘古代中国商船时,韩国人赶紧决定建造博物馆,想要把这些文物留在本地,生怕中国人来抢走。 御卫次郎是14世纪初日本京都地区的镰仓幕府武士官。他负责东福寺的修缮事务,这座禅宗寺庙需要大量建材和器物。他在1323年左右从中国宁波采购货物,包括紫檀木、瓷器和铜钱。这些物品通过海路运输,途经高丽,目的地博多港。他的货单标注细节,确保寺庙接收完整。他的行动显示元代中日贸易联系紧密,武士阶层参与佛教项目。东福寺扩建记录中,这些货物针对工程使用,紫檀木作梁柱,瓷器陈设殿堂。船沉没后,货单成为证据,连接贸易链条。 御卫次郎的采购反映了当时东亚海上交流的规模。他协调僧侣和工匠,推动寺院维护。货单上官衔清晰,运输方据此识别。货物从宁波装船,携带实用物品。铜钱支付费用,瓷器实用不奢华,紫檀木压舱稳定。这些细节从沉船文物中还原,显示贸易成熟。御卫次郎相关事务通过文献留存,东福寺修缮延续至今。他的角色虽小,却串起三国历史。 1975年韩国渔船在新安郡外海作业时,网中带出瓷器碎片。船长捡起青瓷盘,确认非现代物品,上报政府。次年文化部和海军启动发掘。潜水员下到海底,清除淤泥,露出船体断裂。船底铜钱堆积,总重28吨,超过800万枚,跨越西汉到元朝。发掘分11次,至1984年结束,投入9800人日。 文物上岸后分类登记。瓷器22040件,包括龙泉窑青瓷、景德镇白瓷、磁州窑黑釉。部分瓷器变形因铜钱挤压。舱位中1017根紫檀木,未加工原木,最长2米。考古队找到铜秤砣,刻庆元路庚申,对应1320年宁波。木牌标至治三年,即1323年。青瓷底印使司帅府公用,显示官方身份。 货单从瓷器缝隙取出,列御卫次郎和东福寺。船体V字龙骨、水密隔舱,长34米,载重200吨。韩国专家复原,确认元代中国商船,从宁波出发,目的地日本。确认来源后,韩国1981年在光州建新安沉船博物馆,纳入98%文物。依据水下遗产公约主张领海归属。 发掘过程显示韩国高效组织。潜水时间受潮汐限制,每次作业精确。文物运上岸擦拭水分,编号入库。铜钱细数年号,瓷器窑口齐全,像装载中国窑场。紫檀木堆放压舱,体现航行设计。这些细节突出元代造船先进,水密隔舱领先西方500年。韩国建馆动作快,确保文物本地保存。 各方展开归属讨论。中国从产地、铭文论证物品中国制造,强调历史范畴。日本指出货物针对寺庙,建议三方保管。1984年中国考古小组赴韩考察,推动资料交换。2012年浙江博物馆借159件文物展览,宁波居民观赏古物。2016年宁波天一阁与新安博物馆联合办展,展示香谱文献。 铜钱用于寺庙修缮,紫檀木焚香料,瓷器实用器。体现庆元高丽博多贸易链。欧洲学者研究船体技术。2019年韩国出土南宋官印福州转运使司,激发合作。中日韩探索联合保护共享展示路径。御卫次郎事务通过货单留存,东福寺记录延续。沉船文物留在韩国,三国协商持续。

0 阅读:0
陈砚之

陈砚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