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蒙古国网友在网上发出了这样一句话:“当初蒙古为何要脱离中国独立出来?独立的意义何在? 看看今天强大的中国,看看今天富裕的内蒙古,再回头看看今天的我们,就像是被遗弃的孤儿!” 这种对比带来的落差,恐怕只有身处其中才能真正体会,但要说清楚当初的事儿,还得从一百多年前的历史慢慢讲起。 那时候的中国正处在最虚弱的年代,清朝政府把国家折腾得不成样子,别说边疆了,就连内地都乱成一锅粥。 北方的沙俄早就盯着外蒙古这块地方了,趁着清朝自顾不暇,就开始往那边伸手,他们给当地的王公贵族许诺各种好处,又派军队悄悄渗透,就等着找机会把这块土地从中国分出去。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彻底没了控制力,外蒙古的封建王公就在沙俄的支持下宣布"独立",其实就是成了沙俄的保护国,他们手里没什么实权,真正说了算的还是背后的沙俄官员,这种所谓的独立,不过是换了个主子而已。 后来中国内乱不断,北洋政府根本没精力处理外蒙古的事儿,等到苏联成立后,情况就更复杂了,苏联表面上不承认外蒙古独立,暗地里却一直在加强对那里的控制,他们修铁路、派顾问,把外蒙古的经济和政治都牢牢抓在手里。 真正改变格局的是二战末期,1945年,美英苏三国签订《雅尔塔协定》,苏联以"维持外蒙古现状"作为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之一,这其实就是背着中国做的交易。 同年,苏联和国民党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迫使中国政府承认外蒙古可以通过公民投票决定自己的前途。 那场投票在1945年10月举行,当时的外蒙古已经被苏联控制了几十年,所谓投票不过是走个形式,据记载,参加投票的人里,97.8%都赞成独立。但谁都知道,在苏联军队的监视下,这样的结果早就定好了。 1946年1月,中国政府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这事儿就算是尘埃落定了。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曾想过重新谈判蒙古问题,但当时的国际形势不允许,苏联已经把蒙古当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新生的中国还需要苏联的支持,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新条约,新中国也正式承认了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地位。 就这样,蒙古成了一个独立的国家,但这个独立从一开始就带着先天不足,苏联虽然帮着蒙古独立了,却把它当成了自己的原材料供应地,蒙古的经济完全依附于苏联,没有形成自己的工业体系,苏联人修的铁路都是为了方便运资源,根本不考虑蒙古的整体发展。 1991年苏联解体后,蒙古彻底失去了依靠,这时候他们才发现,自己除了矿产和牛羊,几乎什么都没有,国家一下子陷入了混乱,经济崩溃,通胀高得吓人,为了生存,只能大规模开采矿产卖给中国和俄罗斯。 现在的蒙古国,人口也就三百五十多万,还不如中国一个地级市多,全国一半以上的人都挤在首都乌兰巴托,剩下的人散落在广袤的草原上放羊放牛。 2024年蒙古国的GDP增长率是4.9%,看起来还行,但主要靠的还是挖煤挖矿,光是煤炭出口就占了总出口额的一半多,达86亿美元。这种经济结构太危险了,国际市场价格一波动,全国经济就跟着发抖。 更要命的是蒙古国的基础设施,全国铁路总长才两千九百多公里,公路看起来有十一万公里,但好多都是土路,一到雨季就没法走。想发展点别的产业,连基本的运输条件都跟不上。虽然政府想发展旅游业,计划一年吸引一百万游客,但没路没酒店,游客来了也留不住。 看看南边的内蒙古,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2024年,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50888元,农村牧区也有22543元。这样的收入水平,在蒙古国想都不敢想。 更重要的是,内蒙古的经济发展是全方位的,既有能源产业,也有现代农业和制造业,抗风险能力比蒙古国强太多了。 其实蒙古国的资源并不少,地下有铜、钼、金、银、煤等八十多种矿产,畜牧业也有基础,2024年底还有五千七百多万头牲畜。但就是因为经济结构单一,又缺乏资金和技术,只能卖原材料,赚点辛苦钱。 反观内蒙古,同样有丰富的资源,却能通过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把资源优势真正变成经济优势。 现在蒙古国也想改变现状,提出了"远景2050"发展规划,想把旅游业打造成新的支柱产业,他们给中国游客搞签证便利化,还在官网上弄了中文页面,但这些努力面对几十年积累的差距,显得杯水车薪。 历史就是这样,一步走错就可能影响几代人,当初外蒙古的王公贵族以为跟着外国势力能过上好日子,结果却把国家带入了另一条路。而留在中国的内蒙古,虽然也经历过困难时期,但在国家的支持下,一步步发展成了现在的样子。 现在中蒙两国关系不错,蒙古国也在加强和中国的经济合作,也许未来,随着两国合作加深,蒙古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毕竟,国家强大与否,最终还是要看老百姓的生活是不是真的幸福。
为什么总说二战打光了苏联一代人,而没有人说打光中国一代人?不仅是苏联,德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