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一生最大的失误,是错过了唯一一次能够纠正错误的机会,而历史曾经给了他这次机会:如果说“九一八”的应对无措,暴露出他政治上的不成熟,那么其后的这次失误,就是不可原谅的率性而为了! 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自己炸了柳条湖铁路,栽赃给中国军队,然后进攻沈阳北大营。张学良人在北平,下令东北军不抵抗,部队撤了,沈阳很快就丢了。他判断日军只是小打小闹,不想扩大事态,怕损了自己的兵力。其实关东军那时候没多少人,事变后日本高层也没统一意见,内阁和军部吵架,西方国家也搞不清谁先动手。东北那么大,沈阳丢了不算全完了,东北军主力撤到锦州,还有10万人,吉林黑龙江的部队也等着看。张学良从关内调兵加强锦州,那里是关外重镇,守住了就能反击。 到1931年12月底,日军野心露出来了,想占全东北,但他们兵少,没本土大支援,对锦州没底气。南京那边汪精卫宋子文发电报催张学良守住锦州,跟日军对峙,起码能谈条件,不让东三省全丢。张学良没听,他觉得蒋介石下野了,南京没人帮他调兵,如果单干,东北军打光了,他在华北就没本钱了。结果他下令撤,1931年底,用110列火车把锦州部队全拉到山海关外。1932年1月3日,锦州丢了,日军轻松拿下。这下关东军赌赢了,日本军部控制了政府,大批增兵东北。东北军全撤,民众失望,抵抗的人少了,当汉奸的多了。到1932年春天,日军占了东北大城市,伪满洲国成立了,东北彻底没了。 这个失误太大了,九一八时他不成熟,不抵抗还能说判断错,但锦州撤退就是明知故犯。关东军冒险,他不反击,反而让路,日本在国际上被动变主动。西方国家本来观望,现在日本占了便宜,国联调查也没用。东北军精锐没了,张学良的威信也垮了。如果他当时守锦州,号召东北军反攻,日军守沈阳都难,东北不会全丢。历史给了他纠错机会,他没抓,率性撤军,酿成大祸。 锦州丢后,东北军入关,1932年热河战役,日军进攻热河,张学良部队败退,热河全失。1933年长城抗战,张学良指挥,在喜峰口冷口那些地方打,但日军火力强,东北军伤亡大,长城一线丢了。他辞职负责,出国考察。1935年回来,当西北剿匪副总司令,在西安管事。1936年12月12日,他和杨虎城扣了蒋介石,西安事变爆发,逼蒋停内战抗日。事变和平结束,他送蒋回南京,结果自己被扣,从此软禁。
李敖评价张学良时,坦言“张学良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他的原话是这样的:“张
【7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