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大一新生报道,边带孙子边备考,2025年9月13日,洛阳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一位特殊新生——58岁的李淑平以戏曲表演专业大一学生身份完成报到。这位来自偃师区大口镇的奶奶级新生,用生坚守诠释了“追梦永不迟”的生命力量。 李淑平自幼痴迷豫剧,但受限于家庭条件与时代背景,始终未能接受系统戏曲教育。婚后成为小学教师的她,在30余年教学生涯中同时承担起抚养三个孩子的重任。每日清晨五点备课后赶往学校,深夜批改作业后再处理家务,她将戏曲热爱深埋心底,仅靠闲暇时听戏哼唱维持艺术感知。这种隐忍的坚持持续至2015年前后,当三个子女相继考入大学、家庭经济压力缓解后,她开始重新规划人生轨迹。 2020年退休后,李淑平并未选择安逸生活。面对孙辈出生带来的照料需求,她创造性地采用“错峰备考”模式:每日清晨五点起床复习戏曲理论,趁孙子午睡时练习身段,晚间等家人入睡后继续研读唱腔谱例。这种碎片化学习持续三年后,2024年她首次参加该校戏曲表演专业单招考试,却因突发腰椎间盘突出导致动作考核失误。次年调整备考策略,着重强化基本功训练,每日保持四小时形体练习,最终在2025年考试中以专业排名前15%的成绩被录取。 报到当日,李淑平的行程安排折射出双重身份的平衡艺术。她选择走读而非住校,每日清晨六点先送孙子入园,再乘坐四十分钟公交抵达伊滨校区。课堂笔记显示其学习强度:除完成《戏曲史论》《唱腔设计》等必修课作业外,还主动加入青年学生实践团队参与豫剧《穆桂英挂帅》排练。这种跨代际学习模式引发校园热议,同班19岁学生王萌表示:“李阿姨记笔记的速度比我们都快,她能准确指出《花木兰》唱段中三个版本的板式差异。” 该校戏曲艺术学院的历史积淀为李淑平的圆梦提供坚实支撑。作为有着五十年办学历史的艺术院校,学院培养出李树建、王红丽等16位梅花奖得主,其“口传心授+现代技术”的教学体系,恰好契合李淑平“补基础、强实践”的学习需求。教师团队专门为其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在保留传统科班训练同时,引入数字化乐谱分析系统辅助学习。 面对“考研计划”的提问,李淑平坦言已开始接触《艺术学概论》等基础课程。这种持续进取的态度,与该校“活到老学到老”的校训形成深刻共鸣。据教务处统计,近五年该校60岁以上在籍学生达23人,涵盖书法、舞蹈等多个专业,构成独特的终身学习生态。 从讲台到大学课堂,李淑平用58年人生轨迹证明:教育不是青春的专利,梦想无关年龄的桎梏。当她在排练厅与“00后”学生共同完成32连板戏曲动作时,时空的界限在艺术追求中悄然消融。
真正的青年大学习
【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