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向美国投降还来得及!再晚就要‘跪着’了,”7年前,中美贸易战正酣,一位名叫马臣的中国专家却语出惊人,公开断言,这已是中国向美国“体面”投降的最后时机。 2018年,一场史无前例的中美贸易战打响,关税如雨点般砸下来,市场一片风声鹤唳,就在最焦灼的时候,一位名叫马臣的中国专家站出来放话:“现在还来得及体面投降,再晚就得跪着!” 这话一出,舆论炸锅,但七年过去了,中国真的“跪下”了吗?还是,这场看似不对等的较量里,中国撑住了,还越打越硬?现在回头看,马臣的那番“预言”,是不是有点太轻敌了? 2018年春天,特朗普政府突然变脸,打出一套关税组合拳:中国500亿美元商品先被“开刀”,随后累计加征关税的商品总额超过3600亿美元。 不仅如此,美国还发动科技封锁战,芯片、5G、人工智能,全线压制,“投降论”的声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冒出来的。 马臣的逻辑不复杂:中国对美出口占比高,科技还依赖西方,打下去吃亏的是我们,不如趁早谈个条件,体面“认输”。 当时还有很多人跟风,说中国在高端科技领域落后至少10年,硬扛没希望,这套说辞一时间在海内外引发巨大争议。 有人觉得现实主义才是理智选择,也有人认为这根本就是“唱衰中国”的舆论投降,问题是,现实真的如马臣想象的那样悲观吗?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中国没有低头,反而是你加我就加,对等反击,大豆、汽车、能源、农产品,中国直接“点名”美国票仓下重手。 当时新华社有篇报道指出,中国对美反制关税实施后,特朗普的支持者群体,美国中西部农业州,出口大幅下降,选民怨声载道。 2018年那一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反而同比扩大了17.2%,美国农民却陷入滞销、破产、退田的多重困境。 这场“以战止战”的策略并不简单,背后是对全球供应链的重新布局,是对国内经济的深度调整,更是对科技自主的全面加速。 如果说当时有人觉得中国是“被迫还手”,那接下来几年,中国的反应让世界看清楚了什么叫主动出击。 时间是最好的答案。 2025年,中国GDP突破160万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贸易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东盟已经连续五年稳坐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欧洲紧随其后,美国则逐年下滑,贸易依赖?正在被重新定义。 最关键的,是中国科技的突围,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完成,直接挑战GPS,新能源领域,中国电动车出海,在欧洲、拉美卖断货; 中国在新能源、基础制造、数字支付、高速铁路等领域已经具备引领全球的能力,七年前,谁敢想象一个曾被预言“再晚就跪”的国家,会在被围堵的夹缝中杀出血路,走出一条硬核崛起之路? 马臣不是孤例,他代表的是当年一部分“认命派”的声音,他们眼里,外部压力无法化解,内部转型难度太大,与其硬抗,不如换点好处。 但今天的现实给出最直接的回答:中国不仅没“跪”,反而在压力中完成了蜕变,不是说中国赢了所有战斗,而是打出了自己的节奏,稳住了基本盘,更建立起了一整套应急机制和战略耐性。 这场旷日持久的贸易战,本质上不是关于关税的争夺,而是关于国家战略意志的博弈。谁能在关键时刻不乱阵脚、稳住方向,谁就能活下来,还能活得更强。 2025年,中美关系依然复杂,特朗普回归白宫后,贸易、科技、地缘政治的摩擦并未降温,反而在一些新战场上持续升级。 但和七年前不同的是,中国今天不再是防守者,而是具备反制能力的对手,欧盟正在尝试与中国达成新能源合作协议,美国却还在用“脱钩”做梦。 七年前的那场“投降论”闹剧,是一段时代的注脚,但更重要的是,中国用七年的实干和坚韧,给出了最清晰的答案,不是靠妥协,不是靠退让,而是靠自主、自立、自强。 今天的中国,依然面对挑战,但早已不是那个被动等待的角色,未来无论中美关系如何演变,有一点不会改变,这个国家不会轻易低头,更不会选择“跪着”前行。 这不是“逞强”,这是大国的底气。
美国代表把话带到北京,特朗普比谁都明白,中美这一仗坚决不能打。乖乖服软,这次美国
【4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