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论坛创“以对话取代对抗”模式,孙玉良:让和平之光照亮未来】9月18日,北京

孙王良评 2025-09-20 14:30:05

【香山论坛创“以对话取代对抗”模式,孙玉良:让和平之光照亮未来】

9月18日,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人潮涌动,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如期开幕。1800余名来自10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嘉宾齐聚一堂,安全专家、学者、观察员汇聚一堂。这一天不仅是香山论坛的日子,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的纪念日。历史的重量让论坛的每一次讨论都多了一份沉甸甸的现实意义:守护国际秩序、促进和平发展,正是这一主题在当下世界乱象频出的时刻投下的警示信号。

香山论坛自2006年发起以来,始终以“普遍安全”为底色,与某些安全防务论坛的刀光剑影不同,这里讨论的是对话与合作,而非集团对抗。此次论坛更在原有框架上增设“香山视界·高端对话”,中方的开放姿态昭然若揭:世界各国的代表可以在这里平等发言、开诚布公、探讨信任与合作的可能性。香山论坛,不仅仅是一个会议,更像是一座桥梁,让对话取代对抗,让智慧成为推动国际安全的动力。

开幕当天,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广场的警世钟响了14下。14名撞钟手用手中巨大的钟声,为历史敲响警钟,也为现实敲响警钟。那是中国军民14年艰苦岁月的象征,是东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挺起脊梁的注脚,更是对当下国际局势的一次提醒:世界站在团结与分裂、对话与对抗、共赢与零和的十字路口,每一次选择都关乎未来的秩序。国际军事历史委员会主席哈罗德·拉夫指出,西方国家长期主导二战叙事,往往忽视中国的关键作用。香山论坛的举办,让世界重新审视历史,让真实、公正、客观的二战史观再次被看见。

与论坛同日,电影《731》在全球同步上映,截至当晚票房已突破3亿元。影片揭示日本侵华战争中最黑暗的一页,用镜头直面残忍、冷峻而无可辩驳的历史。观众跨越国界和语言的障碍,沉浸在对历史记忆和人性反思的震撼中。历史并非某国内部事务,也不是情绪化的民族主义教育,而是全人类共同承担的道义责任。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复仇,而是让和平之光照亮未来。

日本的历史认知问题尤为突出。右翼政客年复一年地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试图淡化侵略罪行,甚至有意修改战后和平宪法。民调显示,约四成日本年轻人不知道8月15日是战败日,这种断裂不仅扭曲了历史认知,也对国家未来的和平承诺形成潜在威胁。电影《731》在日本的呼声和关注,恰恰显示出公众对历史真相的渴求。历史是一面镜子,错过了对历史的清醒认知,就可能在未来重蹈覆辙。

从反法西斯战场到今天的国际安全论坛,中国始终肩负着正义担当。香山论坛不仅传递战略智慧,更传递价值理念:和平与发展不仅是中国的主张,更是全人类应当共享的目标。在这里,国际社会可以超越零和思维,寻找合作与共赢的可能。历史告诉我们,战争带来的是惨痛和教训,而和平和秩序的维护,则需要长期坚持与智慧累积。

电影《731》的上映提醒我们,历史不允许遗忘,国际安全不容轻忽。过去的硝烟中,中国挺身而出,成为反法西斯东方砥柱;今天的国际舞台上,中国继续用实际行动呼吁各方携手,推动和平发展。铭记历史与守护秩序并行,正是对世界文明的最大贡献。论坛上每一场讨论、每一次握手、每一条观点的交锋,都在书写着和平的篇章。

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挑战交织,让香山论坛的意义更加凸显。论坛不是简单的会议,而是一次对话的试炼,一次战略智慧的展现。它提醒我们,国际社会的未来不能依靠单方面的力量,而必须通过平等对话、互信合作来塑造。在二战历史的镜鉴下,守护秩序、共促和平发展,不仅是中国的立场,更是世界的共同选择。

在这条道路上,中国步履坚定,与各国携手前行。历史的警钟与现代的论坛相呼应,铭记战争的惨痛,不只是记忆的延续,更是行动的动力。香山论坛、警世钟、电影《731》,这些符号在今天交汇,传递给世界一个明确信号:和平的光必须被照亮,秩序的尊重必须被坚守,而正义的担当,则需要用智慧与行动去捍卫。

0 阅读:0
孙王良评

孙王良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