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网红面包店因当天暴雨销量下降,当天未销售出去的面包在深夜销毁时,被人看到遭

拾九观人间 2025-09-20 10:42:47

上海一网红面包店因当天暴雨销量下降,当天未销售出去的面包在深夜销毁时,被人看到遭举报,市场监督局的执法人员上门调查。面包类食品保质期短,门店对即将过期没法进行销售的食品进行销毁是正常的操作。   9月中旬的上海,一场连绵暴雨把傍晚的街道浇得湿漉漉的。   晚归的市民李女士路过虹桥附近那家网红面包店时,路灯刚好照在店门口的垃圾桶上。   两名店员正弯腰往黑色大垃圾袋里塞东西,透明包装袋里,牛角包的酥皮还泛着油光,刚冷却不久的吐司棱角分明,甚至能闻到没散透的麦香。   “好好的面包怎么直接扔了?”李女士随手拍了段视频,没想到次日一早就刷遍了社交平台。   评论区里,有人惋惜“这够流浪人员吃好几顿”,也有人质疑“是不是故意多做营造热销假象”。   很快,上海市闵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虹桥所的执法人员就找上了门。    执法人员到店时,门店刚开门营业,货架上已经摆满了新烤的面包。   面对询问,店长潘女士没回避,承认视频里的场景是9月13日晚上闭店后发生的。   “那天雨下得太大了,原本预估能卖300多个面包,结果到关店只卖了一半。”   她指着后台销售数据给执法人员看,当天的客流量比前一天少了近六成。   按照公司规定,店里的面包必须当天售完,哪怕是傍晚刚烤好的,也不能留到第二天,更没有夜间打折的说法,剩下的只能登记后销毁。    执法人员随后查了门店的销毁台账和视频记录,发现问题不少。   9月13日的销毁记录里,118个蓝莓蛋挞、96个脏脏包、32个熊治大奶酥都记了“报损”,但对应的销毁视频只有短短20秒,连袋子都没拆完。   “按要求得拍全程,从整理到扔进指定垃圾桶都不能漏。”   执法人员一边做笔录,一边跟着店员去了附近的垃圾站核实,确认这些面包确实没有被二次回收,才暂时结束了调查。   事后公司的工作人员也联系媒体,说平时报损率也就3%到5%。   这次是暴雨打乱了计划,已经给门店员工做了培训,以后会更精准地算销量。    其实常买面包的人可能知道,闭店后销毁没卖完的货,在烘焙行业不算新鲜事。   去年中国烘焙行业协会出的报告里就提过,全国每年因为“卖不完”被销毁的面包、蛋糕,加起来能装满20多万辆卡车,差不多是全球烘焙食品浪费量的12%。   为啥商家宁愿扔了也不打折或者送人?记者问了几家面包店的老板,答案都是怕砸了“新鲜”的招牌。   有家连锁品牌的运营总监说,之前试过晚上7点后打八折,结果第二天不少顾客专门等打折,正价时段的销量掉了两成,最后只能停了。    而且整理这些没卖完的面包,确实要花不少功夫。   这些顾虑听起来实在,但网友们不买账,“新鲜重要,不浪费就不重要吗?”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人分享自己见过的好办法:有人说在广州见过“面包共享驿站”。   店里把当天没卖完的面包放在驿站的保温柜里,环卫工人、流浪者凭登记就能拿,驿站还有公益组织负责定期检查保质期。    这些办法其实都能解决商家的顾虑:共享驿站有公益组织兜底,万一出问题也不用商家担责。   面包这东西,看着普通,从种小麦到烤出炉,要经过农民收割、磨坊磨粉、师傅揉面,少一步都成不了。   现在生活好了,没人缺一口面包,但这不是浪费的理由。   联合国粮农组织早就说过,全球还有8亿多人在挨饿,每浪费1公斤面包,就相当于浪费了2.5公斤小麦、150升水。   虽然烘焙行业有“保质期短”的特殊性,但“正常操作”不代表“只能这么做”。    说到底,烘焙行业要走得远,不能只靠排队、靠包装,更要学会在“新鲜”和“节约”之间找平衡。   从“卖不完就扔”的粗放处理,到“算得准、用得好”的精细运营,这不仅是减少浪费,更是整个行业成熟的标志。   毕竟,能让每一个面包都被珍惜,才是真正的“网红”该有的样子。 信息来源:新民晚报2025-09-16发布:突击检查!大量丢弃面包的上海网红店,被查出问题!回应“高报损”:当天暴雨致销量骤降

0 阅读:88

猜你喜欢

拾九观人间

拾九观人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