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志愿军撤军前,黄继光弟弟当逃兵被抓回,他含泪承认:黄继光是我哥。  

青衫栀幽音 2025-09-19 21:51:31

1958年,志愿军撤军前,黄继光弟弟当逃兵被抓回,他含泪承认:黄继光是我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8年深秋,朝鲜的寒风如刀割般凛冽,志愿军即将凯旋归国之际,一名战士却背着规定,悄然翻出营区,踏着夜色奔向上甘岭597.9高地,他叫黄继恕,是黄继光的亲弟弟。   在很多人眼中,黄继恕是一位“沉默的战士”,可他的沉默,并非性格所致,而是源于一种无法言说的压抑,他没有选择活在哥哥的光环下,却也从未真正走出那片光芒的照耀,自1954年参军以来,黄继恕始终隐瞒身份,不曾向战友透露自己是“特级英雄”的血亲,这不是出于胆怯,而是一种近乎倔强的自尊,他不愿成为别人口中的“关系户”,更不愿让哥哥的牺牲成为自己前行路上的垫脚石。   他与哥哥有着显著的相似之处:方正的脸庞、宽阔的额头,连右眉上的一道疤也几乎如出一辙,这种外貌上的“复制”,让他走到哪里都难以摆脱“黄继光弟弟”的注目,新兵连时,战友们交头接耳,有的惊讶,有的疑惑,也有些人露出不以为然的神色,他从不解释,只是在训练场上抢着扛最重的炮弹,在泥泞中反复匍匐、苦练战术,他用汗水洗刷别人眼中的“光环”,也在暗中和自己较劲——要用自己的方式,证明这条路走得不是借光,而是靠双腿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四年的军旅生活中,黄继恕从未提起过哥哥,他在冰河中清淤冻坏左肾,搬运建材砸伤手指,却始终咬牙坚持,从不借助任何“特殊身份”,1955年立下三等功,1957年升任排长,这些荣誉是他拼出来的,是他的能力和付出换来的,而不是因为他的姓氏,部队里有人佩服他的沉稳,也有人揣测他的来历,但他始终守口如瓶,哪怕面对再大的委屈,也咬牙扛下。   1958年10月,志愿军开始分批撤离,黄继恕得知597.9高地即将被列为军事禁区,内心的压抑终于找到了宣泄口,他没有申请,也没有声张,只是悄悄揣上一方母亲缝制的粗布手帕,在夜色中踏上了那座哥哥牺牲的高地,他翻山越岭,匍匐在弹坑累累的山坡上,借着月光辨认战壕痕迹,直到在主峰的地堡遗址前跪地而泣,那一刻,压抑多年的情感如潮水般涌出,他终于面对了自己刻意回避的伤口。   被巡逻兵发现后,他被当作“逃兵”抓了回来,面对军法处分的威胁,他终于崩溃,含泪吐露四年来从未说出口的事实,他不是为了逃避军纪,而是想带点哥哥牺牲地的泥土回家,让母亲有所安慰,在那片焦土之中,他用刺刀挖出一抔混杂着弹片的泥土,用手帕包好,贴身藏起,与此同时,他还捡起一枚锈蚀的7.62毫米弹壳,上面刻着编号“1952-HJG-07”,那是哥哥牺牲时敌军使用的子弹型号。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拾物之旅,而是一种朴素而深刻的情感交接,他没有带回哥哥的遗体,却用这一抔泥土和那枚弹壳,完成了一种精神上的安葬,从战争的焦土中,他带回的不仅是母亲的慰藉,更是兄长英魂的延续,他将这份沉甸甸的记忆藏了几十年,直到去世,仍将那方手帕和那枚弹壳视作毕生珍宝。   回国后,他将泥土交给母亲邓芳芝,那一捧从597.9高地带回的黄土,被撒在老家的梨树下,弹壳则被送入黄继光纪念馆,每年梨花盛开时,母亲总会看着那棵树轻声说:“继光回来了,”这份跨越生死的乡土情,是千万中国家庭在战争中留下的印记,也是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人对家国的朴素情怀。   黄继恕退伍后并未踏上仕途,也没有借助哥哥的英名谋求任何便利,他在中江县物资站当了一辈子保管员,日复一日地过着平凡的生活,他始终低调内敛,从不主动提及自己与黄继光的关系,甚至连亲戚邻里也少有人知晓,他曾参与设计黄继光纪念馆里的塑像,把自己对哥哥的理解与敬仰,融入那座永恒的雕像之中,他捐出的那枚编号弹壳,也成为无数参观者驻足凝视的历史见证。   在一次面对学生的报告会上,他曾简单讲述过自己在朝鲜战场的经历,没有慷慨激昂的言辞,只有朴素的事实和沉稳的语气,他说自己不是英雄,只是个普通士兵,他说哥哥是堵枪眼的英雄,而他,只是一块铺路的砖。   2014年10月,黄继恕在四川中江辞世,享年80岁,家人整理遗物时发现,那方包过泥土的手帕和那枚弹壳依旧被他小心包好,藏在最隐秘的抽屉里,遵照他的遗愿,骨灰被撒在老宅梨树下,与哥哥送回的那抔泥土为伴,他用一生的沉默和坚守,证明了传承不是仰望,而是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信息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离开黄继光的日子》、《上甘岭上那颗永恒的星》】

0 阅读:0
青衫栀幽音

青衫栀幽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