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音乐困局:经典歌曲缘何难再寻? 各大音乐平台曲库中,沉睡的数百万首歌曲,每日新增上万新作,却难有能真正镌刻在人们心中的旋律诞生。 十年前,国家版权局颁布了《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此乃被誉为“最严版权令”的政策。该政策本意是通过保护版权来激发音乐创作活力,却意外造成了音乐市场的垄断格局,改变了创作生态。 如今,我们身处一个看似繁荣实则缺乏经典的音乐时代。各大音乐平台歌曲数量超1亿首,每日上传新唱片超10万张,可称得上经典的作品却屈指可数。 01 政策变革与市场收缩 2015年被视作中国音乐产业的分水岭。此前,2014年中国规模以上数字音乐服务提供商达695家,音乐APP多达3.1万个。 彼时,用户能在各大平台免费听歌下载,音乐是人们日常娱乐的重要部分。 “最严版权令”出台后,整个行业经历了一场大震荡。各大平台纷纷下架未经授权的音乐,仅2015年,全网下架音乐作品超220万首,仅百度音乐一家下架量就超60万首。 在政策引导下,音乐市场重新洗牌。众多音乐平台无力承担高昂版权费用,大量中小平台倒闭,市场渐成“双寡头”格局。 02 传播受限与经典难产 版权集中化直接致使音乐传播渠道变窄。过去,歌曲能通过多种渠道自由传播,大街小巷皆有播放,从而形成流行之势。 如今,音乐被少数平台垄断,用户需付费听歌,公共场所也不敢随意播放,因可能面临侵权索赔风险。这种变化大幅降低了音乐的传播度与影响力。 回顾上世纪80年代到2010年初,那是中国音乐发展的黄金30年,每年都有大量经典作品问世。相比之下,近十年虽产出大量歌曲,但大多是“口水歌”和“网络热歌”,生命周期短,多数不超半年,最长也不过一年。 03 创作者困境:收入与激励失衡 然而,平台赚取的收入并未有效惠及创作者。《2021年中国音乐人报告》显示,16.37%的音乐人毫无收入,超60%的音乐人月收入不足8000元,与工厂普通工人收入相当。 音乐人的低收入与音乐平台的垄断地位形成鲜明反差。版权高度集中于少数平台后,平台话语权增大,音乐人的版权收入被压得很低。 04 全球视野下的音乐演变 中国音乐市场面临的问题在全球也有体现。据MIDiA研究,2020年至2025年间,热门歌曲结构有显著变化。 嘻哈音乐在2020年和2025年的十大歌曲中均居顶级流派地位,但近期十大歌曲列表中出现更多“混合流派”作品。例如,Kendrick Lamar与SZA合作的“Luther”巧妙融合了嘻哈与R&B元素。 全球录制音乐产业产值从2014年的140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296亿美元,其中流媒体收入占69%。然而,这种增长并未带来经典作品的涌现。 05 技术变革与听众习惯 技术变革改变了音乐消费方式。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成了音乐发现的重要渠道。2020年至2025年间,排行榜前10名歌曲的YouTube浏览量增长了322%。 这种变化使音乐创作更倾向于迎合短视频需求,追求瞬间吸引力而非长久艺术价值。许多歌曲被创作成适合做背景音乐的“BGM”,追求快速吸睛而非经久不衰的艺术价值。 听众的消费习惯也有巨大改变。虽音乐随处可听,但真正静下心听完一首完整歌曲,很多人或许已有5年甚至10年未做过。 06 突破路径:寻找新的可能 面对这些挑战,一些平台尝试以创新推荐机制突破困境。例如,网易云音乐通过“歌单”和“个性化推荐”改变了传统音乐推荐方式。 截至2017年,网易云音乐上用户自主创建的优质歌单超2亿,平均每天创建歌单42万个。这种推荐机制助用户发现更多非热门音乐,缓解了长尾音乐的发现难题。 人工智能技术或许能为音乐创作带来新可能。然而,这也带来了版权方面的新挑战。国际唱片业协会首席法律官Lauri Rechardt强调:“版权保护仍然是唱片公司对艺术家及其音乐进行高风险投资的重要前提”。 国际唱片业协会数据显示,全球录制音乐产业产值已从2014年的140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296亿美元。 但技术变革已带来新转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杨明指出,AI正在冲击音乐创作、制作、交易全链条,需通过市场机制与监管协同解决输入端训练的版权补偿问题。 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迎来音乐产业的新黄金时代——那个时代既尊重创作版权,又鼓励艺术创新;既保障创作者收益,又让音乐自由传播。
央视作为国家的主流媒体,作为央视的主持人,这样抱抱是否不太合适吧!你会给观众一个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