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出现“缺电危机”,孙玉良:民进党当局反核立场引民怨】中国台湾的电力局势

孙王良评 2025-09-19 14:30:02

【中国台湾出现“缺电危机”,孙玉良:民进党当局反核立场引民怨】

中国台湾的电力局势再次拉响警报,9月15日起,高雄的电厂像是打了紧急预备役,一批又一批老旧机组被迫重回战场。兴达电厂的3号、4号机组连夜上线,连服役逾40年的燃煤老古董也不得不紧急支援;大林5号燃气机组,这位“退休多年的老兵”,也在16日下午被召回岗位。台电面对夜间峰备转容率不足6%的严峻情况,仿佛在用行动告诉公众:电力紧绷,风险真实存在。

然而,这次的紧急调度并非偶然,而是早有预兆。兴达电厂的燃气2号机组爆炸,加上林口燃煤2号机组故障,让供电压力骤增,全台电网瞬间陷入紧绷状态。这一刻,所谓“不缺电神话”彻底破裂。国民党高雄市议员白乔茵直言不讳,这简直像将帅无能,面对城池即将失守,却只会把训练中的新兵和退休老兵通通拉上战场——所谓的能源政策愿景,竟然是如此应急和无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应急措施不仅牵动电力供应,也直接影响市民安全与健康。启动退役机组意味着废气排放增加,设备老化带来公安隐忧,这些风险全都压在高雄市民头上。白乔茵质疑,台电用最便宜、最方便的办法应对电力紧缺,却忽略了民众的切身利益。老旧机组的重启,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治理和公共安全的考验。

与此同时,高雄的事故也为台中敲响警钟。台中市长卢秀燕指出,高雄天然气机组爆炸的原因初步锁定法兰问题,而台中同类机组的安装材质与厂商相同,施工又赶工,潜在风险随时可能复制。这意味着台当局在追求供电稳定的过程中,不得不面临安全与效率的两难:急着上线发电,却可能在程序上有所省略,事故隐患随之放大。

台湾能源的短期应急,让人看清了长期能源政策的隐忧。高雄和台中事故揭示出系统性问题:依赖老旧机组应急,能源布局缺乏弹性,新能源装机速度无法跟上需求增长。每一次爆炸和停机,都是民众对政策信任的流失,也是城市安全底线的试探。能源不是抽象数字,而是人民生活的基础;电力供应一旦失衡,经济、民生和社会稳定都将受到冲击。

白乔茵和卢秀燕的表态,更凸显出政治责任和专业管理的交织矛盾。民进党当局长期反核立场,加上能源政策规划不足,使得台电在应急状态下只能依靠退役机组和未完全商转的新机组发电。看似紧急调度,却暴露出深层的结构性风险——电网安全、公安、环保与民生利益都被迫压缩在同一个时间窗口内,任何闪失都可能引发更大的社会舆论危机。

在这种背景下,公众对“电力安全”的焦虑不再是纸上谈兵。高雄兴达电厂爆炸,不只是一个技术事件,它牵动产业链运作、民生保障和城市治理的神经。台中市的天然气机组几乎同时面临类似风险,这让人意识到,能源政策不能只是短期应急,更需要系统规划、风险预控和透明管理。能源安全不是简单的数字平衡,而是城市运转的血脉,是民众信心的底线。

高雄和台中的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临时调度、每一次老旧机组复活,都是政策漏洞的警钟。台电和政府需要做的不只是应急,而是重新审视能源布局:如何在保障电力供应的同时,兼顾公安、环保和民生利益?如何让能源政策从应急反应转向长远规划?这是民众和社会都在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检验政府能力的直接标准。

当高雄的老旧机组轰鸣起来,当台中机组工程被迫暂停,当市民的担忧与议员的质询交织,这一切都提醒我们:能源政策不是实验场,每一次事故和应急都可能带来不可逆的社会成本。台电的“紧急战备”,表面上保障了供电,但背后折射出的,是台湾能源安全体系的脆弱与政策决策的无奈。

高雄的火光虽已熄灭,但它留给公众的警示却不会消散。电力系统的安全,是城市运行的基石,也是民生安稳的底线。在追求经济发展、应对国际市场和产业需求的同时,台湾必须正视能源结构问题,重新思考政策布局,才能避免下一次“紧急战备”成为社会焦虑的新起点。

0 阅读:58

猜你喜欢

孙王良评

孙王良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