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没有兵权为啥没人动? 你以为孙中山是汉献帝,是名义天下兵马大元帅。手里一个兵没有,各大军阀都想要挟中山以令共和。 实际上,孙中山的政治感染能力极强。你最好别把兵放到他身边,否则最后军队都跟着孙跑了。 1922年6月,陈炯明炮轰观音山总统府,当时不少人以为孙中山这下要彻底垮台,手里没直属兵权,又被自己任命的粤军将领背叛,换做其他政客恐怕早成了阶下囚。 可短短半年后,孙中山就在上海重组革命力量,连原本依附陈炯明的部分粤军士兵,都偷偷带着武器投奔过来,嘴里还喊着“要跟着孙先生干革命”。 这桩看似反常的事,恰恰戳破了“孙中山没兵权就好拿捏”的假象,他真正的“兵权”,从来不是手里的枪杆子,而是能让士兵心甘情愿追随的精神号召力。 他虽未手握重兵,却能用自己的理念和主张,在人们心中种下革命的种子。这种力量远比真刀真枪更厉害,更能让人心悦诚服。 在孙中山早期的革命生涯中,就已展现出非凡的号召力。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喊出“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 彼时的中国,在列强的侵略下千疮百孔,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孙中山的这一口号,宛如一道曙光,照亮了人们心中的黑暗。 他四处奔走,向海外华侨、留学生以及国内有识之士宣传革命理念,即便条件艰苦,时常囊中羞涩,却从未放弃。 他和志同道合者围坐一处,激情澎湃地讲述着国家的现状、民族的危机,描绘着未来中国摆脱列强压迫、走向富强的美好愿景。 不少人被他的话语打动,纷纷加入革命队伍,为了心中的理想出钱出力,甚至不惜牺牲生命。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1905年,孙中山整合各方力量,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在《民报》发刊词中,他将同盟会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精炼地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也就是著名的三民主义。 这一思想体系,如同一股强大的洪流,席卷了整个中国。它针对当时中国面临的民族独立、政治民主、人民生活改善等核心问题,给出了明确且极具吸引力的答案。 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普通民众,都能从三民主义中找到共鸣。许多新军士兵,在接触到三民主义后,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不再仅仅是为了军饷而当兵,而是怀揣着为国家、为民族而战的信念。武昌起义时,正是这些受三民主义影响的新军士兵,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立下汗马功劳。 后来,孙中山多次领导护法运动,试图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尽管过程坎坷,他手中也没有足够的兵力,但每一次号召,都能得到各方力量的响应。 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不少海军舰艇官兵,听闻孙中山的大义之举,毅然率舰南下,加入护法阵营。 他们坚信,孙中山所坚持的,是中国走向光明未来的正确道路。在他们心中,孙中山就是民主共和的旗帜,只要孙中山振臂一呼,他们便愿意追随左右。 那些妄图控制孙中山的军阀们,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他的影响力。1924年,孙中山为了培养革命军事人才,创办了黄埔军校。 他亲自为学员们授课,与他们交流革命理想。在黄埔军校,孙中山没有大谈军事战术,而是反复强调军人的使命和担当,告诉学员们扛枪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为了让百姓不再受压迫。 这些话语,深深烙印在学员们的心中。后来,黄埔军校培养出的众多优秀军事人才,无论是在北伐战争,还是在抗日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 他们中的许多人,始终对孙中山的教诲铭记于心,坚定地践行着革命理想。 孙中山的人格魅力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也让他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尊重。许多外国友人,被他为民族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所打动,纷纷为他提供支持和帮助。 这些外部支持,虽然不能直接转化为军事力量,但在舆论等方面,为孙中山营造了有利的环境,使得军阀们在对孙中山采取行动时,不得不有所顾忌。 再看当时的社会舆论,孙中山一直是民主、进步的象征。民众对他充满敬意和期待,把他视为能够拯救中国于水火的希望之星。 一旦有军阀对孙中山不利,必然会遭到舆论的强烈谴责,被民众视为民族的罪人。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民众的支持和舆论的导向,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孙中山。 孙中山的政治感染力,让不少军队心甘情愿地追随他。粤军原本是地方军阀势力,但在孙中山的长期影响下,许多粤军将士对他心怀敬仰。 陈炯明叛变后,仍有不少粤军士兵偷偷投奔孙中山,他们相信孙中山能带领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所以说,孙中山虽无兵权在握,却凭借强大的政治感染力,在那个混乱的时代站稳脚跟,成为军阀们不敢轻易触碰的存在。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冰冷的武器,而是源于人们内心深处的认同和追随。
李敖评价张学良时,坦言“张学良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他的原话是这样的:“张
【7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