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期间,两名女兵在战争间隙于树林中的合影。建国初期,我军深受苏军军服制式的影响,按照中国人的身高比例仿制了军服。由于苏式军服用料讲究、造价太高,推广到全军非常困难。尽管苏式军服很受欢迎,最终还是退出了现役行列。 志愿军女兵在朝鲜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她们不光是后勤支持,还直接参与救护和宣传。拿张明荣来说,她是山东沂水人,1944年入伍,原在山东鲁中军区。1950年,她随志愿军第九兵团26军77师出国,担任卫生员。战场环境恶劣,她每天背着药箱奔波在阵地间,处理伤员的伤口。那时候女兵数量不多,但她们的贡献很大,常常在炮火中转移伤员。 张明荣的经历代表了很多女兵,她们从地方部队转入志愿军,适应了严寒和战斗节奏。另一位关卫,佛山南海出生,在上海长大,1950年17岁参军,随第九兵团入朝。她们这些女兵大多年轻,面对美军陆战队的进攻,坚持在长津湖地区作战。那场战斗志愿军迫使美军退却,女兵们在雪地里行军,扛着装备前进。史升棣也是典型,她1950年19岁入伍,在24军后勤部卫训队学习,后来到干部部工作。1952年底,她随队入朝,负责后方协调。这些女兵的背景多样,有的来自工厂,有的从学校,但都迅速融入部队生活。她们在战场上的坚持,体现了志愿军的整体精神。 还有解秀梅,她是志愿军中唯一的女一等功臣,电影《英雄儿女》里王芳的原型。她在朝鲜战场上表现突出,多次立功。解秀梅入伍后分配到宣传队,负责鼓舞士气,在坑道里组织文艺活动。于楓是另一位,她作为医护女兵,亲历战地医院的抢救工作,后来出书回忆那些日子。于楓的书从一个小女兵视角,讲了医院与伤亡的对抗。这些女兵的经历不是孤立的,她们常常成队行动,比如上海的18位纺织女工,1950年一起入伍,随26军上战场。她们在雪地挖防空洞,穿越火线运送物资。储新华就是其中之一,她们那张战地合影,上衣洗得发白,裤子打补丁,记录了真实状态。这些女兵不光救人,还参与通信和后勤,确保部队运转。杨玉华的经历更特殊,她是志愿军中唯一被俘的女兵,1951年第五次战役中受伤被俘,在战俘营关了两年,战后回国。她所在的180师绷带所有29名女护士,大部分在包围中牺牲或失踪。杨玉华回国后面对审查,但她的故事反映了战场的残酷。这些女兵的贡献,现在看来是志愿军胜利的一部分。 说到五名女兵的失踪事件,那发生在1951年,她们是王文慧、王招弟、张兰、李毅力和孙娜娜。在撤退时被美军围困,她们藏在山洞,帮助一个朝鲜孕妇生产婴儿。面对敌人逼近,她们选择自尽,避免被俘。这事过了50年,才由一个美国记者道出真相,那个婴儿长大后成了见证者。五名女兵的决定,体现了她们的忠诚和牺牲精神。志愿军在统计转移名单时发现她们失踪,当时投入人力搜索,但战场混乱,没找到下落。后来真相揭开,证实她们保护了朝鲜妇女和孩子。这类故事在志愿军中不少,女兵们常常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另一位刘季琰,五次立功,她在战场上救护伤员,三十年后佩戴军功章拍照留念。这些女兵的经历,连接了战场和后方,她们不只是战士,还带去了人文关怀。在朝鲜战场,女兵比例虽小,但她们的角色多样,从文工团到卫生队,都在支撑前线。 现在聊聊军服的部分。建国初期,我军军服深受苏军影响,那时候全面学习苏联经验。50式军服是新中国第一代统一制式服装,1950年1月批准装备。全军区分陆海空三军,干部战士男女分开,夏冬服不同。陆军干部夏服是黄绿色棉平布中山装式,战士是套头衫。帽子是大檐帽,女军人有裙服。这套军服借鉴苏军样式,如无沿帽、套头衫、列宁服。但考虑到中国实际,按照中国人身高比例调整,避免太宽松或太长。材料用棉布,内部填充物注重保暖,领子加仿毛设计。苏式军服用料讲究,粗纺呢子和毛纱,成本高,生产复杂。工厂产量有限,只能优先给军官和高层,普通战士穿旧棉袄。推广到全军困难大,因为经济恢复期,物资短缺。尽管受欢迎,士兵觉得结实耐用,但很快因中苏关系变化和实际需求,部分设计被抛弃。 55式军服更明显受苏式影响,1955年配合军衔制实施。陆军军官常服是橄榄绿色毛料,士兵是棉平布。帽子是船形帽,后来官兵一致反对,正面像和尚,歪戴像流氓,1958年改回解放帽。军服分常服、礼服、作训服,标志有肩章、领章。苏式设计注重等级区分,提升军人形象。但用料贵,呢子布和铜扣,造价高,不适合大规模生产。海军自成体系,白上衣黑裤子,与陆空军不同。空军颜色蓝灰。这些军服在抗美援朝后期使用,志愿军穿的很多是50式过渡版。苏式风格强,双排扣大衣能当被毯用,保暖好。但在中国推广难,工厂设备落后,进口材料少。士兵反馈穿起来行动方便,但保养麻烦,容易起球。
1951年,10万志愿军被美军包饺子,一向淡定自若的彭老总心急如焚连忙向毛主席求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