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门店撤下家有宝贝就吃西贝广告锌刻度从微博、小红书等平台也搜集了不少消费者的态度:“不反对预制菜,但不管用什么菜,标注什么,什么菜什么价位,让消费者吃得明白,吃得健康。”“小孩不吃辅食后,动不动就会吃西贝,黑金会员,过万充值,我知道是预制,但以为是西贝自己公司的预制,看到后面的东西快气岔气了,真是对不起自己的小孩”“没人说他食品有问题,甚至我觉得他家卖的比大部分干净,但不能骗人,一边说没有预制菜,一边用全冷冻预制菜材料。”
不难看出,对于西贝究竟有没有使用预制菜这件事,绝大多数消费者并没有较真,反而呈现出“即便是预制菜也无妨”的观点。使事件不断发酵,西贝口碑一落千丈的根本原因是西贝一直纠结于自证门店没有使用预制菜,而消费者只想要得到更透明、更明白的用餐体验。所以哪怕西贝的道歉信里提到要向胖东来学习,但大家也明白,两者之间的差距不止一个“预制菜事件”。
向左走是钟薛高,向右走是海底捞
新浪微博“大V”杜子建说:“罗永浩并没有准备网暴西贝,他甚至连攻击西贝的动机都没有。他只是饭后在微博上吐了个槽,这事,只要西贝没人接招,当天就会翻篇。”
此话不假,罗永浩也盖章认可。所以,不是预制菜本身惹了祸,而是西贝用一种令人意料不到的方式,撕碎了消费者的基本期待。这让人想起两个极端案例:从雪糕界的顶流到破产的“雪糕刺客”钟薛高,最终倒在了“富贵病”下;而海底捞一场“小便门”虽赔偿超过2000万,但却实现了流量与口碑的双丰收。
大V杜子建评论
有一种可能,餐饮界的经营逻辑换赛道了。
钟薛高的崩塌堪称当代消费市场的“皇帝的新衣”,披着高端外衣的雪糕一旦遇上添加剂问题,这场建立在信息差上的狂欢就悄然崩盘,这说明单纯依靠概念包装和价格定位来塑造高端形象的模式已难以持续。当产品本身的品质与宣传中的高端、优质等标签出现不匹配时,品牌营销的热度反倒成了加速品牌灭亡的助推剂。
而海底捞的“小便门”则上演了一场教科书级的“危机转化术”。无论是食品安全还是网络舆论角度,“小便门”的严重程度都足以让任何餐饮品牌崩塌,但海底捞的操作堪称精准踩中当代消费逻辑的核心:第一时间全额退款+十倍赔偿,涉事门店停业整改,管理层致歉。
海底捞没有纠结没有自证,也没有转移矛盾点,只用最朴素的动作传递一个信号:顾客的感受比辩解更重要,解决问题比自证清白更迫切。最终,2000万赔偿换来了有担当的口碑,流量与信任双丰收。
网传西贝食材供应商
消费者真正愤怒的,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在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消费者早已不是只能被动接受的群体,他们是带着放大镜消费的监督者,是要求平等对话的合作伙伴。
钟薛高的倒下和海底捞的逆袭,其实早就揭示了新规则:餐饮竞争的核心,已经从卖产品变成了卖信任。谁能放下姿态,把消费者当回事,谁就能在风浪里站稳脚跟;谁还抱着“我说了算”的老黄历,谁就会被新逻辑甩出赛道。
再说回罗永浩和西贝此次纷争事件,其实多数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存在并非完全排斥,其核心诉求在于获得真实、透明的产品信息。
西贝的回应与消费者的这一核心诉求之间存在偏差,才导致争议持续发酵。而当前餐饮市场的竞争逻辑,已从单纯的产品和服务比拼,向更注重品牌与消费者之间信任关系的构建转变。
西贝暴露的问题,本质上是在新的市场逻辑下,品牌与消费者之间信任构建方式的不适应。如何在经营过程中满足消费者对信息透明的需求,如何在面对质疑时采取符合消费者期待的回应方式,已成为餐饮品牌,尤其是老牌餐饮品牌在当前市场环境中需要重新认知的关键。
我分享了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