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看似平常的日子里,健康的隐患往往悄悄潜伏。72岁的肿瘤专家杨教授,曾经用一

疾冰预防说 2025-09-18 16:44:29

在每个看似平常的日子里,健康的隐患往往悄悄潜伏。72岁的肿瘤专家杨教授,曾经用一生研究癌症,却未能躲过癌症的侵袭。对于他来说,疾病的到来并不突然,而是早已在细节中埋下伏笔。然而,尽管他拥有丰富的医学知识,他的抗癌之路依然充满了遗憾和后悔。 杨教授一向保持着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抽烟、不喝酒,保持规律的锻炼,他曾经坚信这些健康习惯能帮助他抵御疾病的侵袭。 直到某一天,他发现自己开始出现持续干咳,最初并未放在心上,以为是季节性过敏的反应。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咳嗽愈加严重,伴随乏力和胸闷,他终于决定去医院检查。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检查结果出来后,杨教授震惊了:这不只是一场普通的感冒,而是早期的非小细胞肺癌。 那一刻,他深知自己忽视了身体的警告,也明白了癌症的侵袭可以无声无息、悄然来临。尽管如此,杨教授并未气馁,他决定勇敢面对,接受治疗。然而,在接下来的治疗过程中,他深刻意识到自己有两大后悔,成为他临终前反复思考的教训。 第一个后悔,便是忽视了早期症状。在《柳叶刀呼吸病学》的一项研究中,数据显示,约80%的肺癌患者早期都会出现持续的干咳。然而,杨教授由于自信自己的身体,并没有及时进行胸部CT检查,也未能早期发现癌症的征兆。 正如张教授所言:“干咳是肺癌的信号,别等到病情加重。”杨教授感慨万分:“如果当初能早些检查,或许能延长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第二个后悔,便是过度依赖健康习惯,忽视了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威胁。尽管他没有吸烟、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但长年暴露在空气污染和雾霾中,也让他成为了肺癌的潜在高危人群。 医学研究表明,空气污染是肺癌的一个重要诱因,尤其是在长期生活在污染环境中的人群中,肺癌的发病率更高。杨教授没有意识到,单靠个人健康习惯并不足以完全屏蔽环境的侵害。 治疗过程中,杨教授接受了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身体有所好转,但因药物耐药和病情复发,他最终未能战胜病魔。在他遗留下来的抗癌日记中,他写道:“我后悔没有早检查,也后悔没有更全面地关注外部环境的影响。也许如果我能警觉一点,结果会不一样。” 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为我们敲响了健康警钟。肺癌,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干咳、乏力等症状很容易被忽视。 医学专家指出,定期筛查是预防肺癌最有效的手段,尤其对于高危人群来说,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CT检查可以显著提高早期发现的几率。而对于普通人而言,健康的生活习惯固然重要,但也要时刻警惕环境污染、遗传等不可忽视的因素。

0 阅读:64
疾冰预防说

疾冰预防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