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建议,凡是扶了老人被要求天价赔偿的,在老人拿不

盘盘鸭 2025-09-18 12:51:04

2024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建议,凡是扶了老人被要求天价赔偿的,在老人拿不出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可以按“敲诈勒索”起诉,即便不能够判刑,也要高额罚款,进行严惩!   2024 年 8 月的北京朝阳区,早高峰的路口车水马龙。快递小哥王磊骑着电动车送餐时,突然看到前方一位老人踉跄倒地。 他没多想,立刻停车冲过去扶起老人。刚站稳,老人的儿子就匆匆赶到,王磊心里咯噔一下,下意识摸出手机准备录像,却听到对方开口说; “谢谢您,我们先看看老人有没有事,旁边就有监控,调出来就知道老人是怎么摔的。” 这句理性又温暖的话,让王磊悬着的心落了地; 这样的场景,在 2006 年彭宇案之后的十几年里,曾是无数人不敢奢望的 “奢望”。   时间回到 2006 年南京,彭宇搀扶摔倒的徐老太,却被对方索赔医疗费。尽管最终双方和解,但法院判决书中 “如果不是你撞的,为什么要扶” 的表述,像一根刺扎进公众心里。 从那以后,街头的 “扶老困境” 逐渐显现:老人摔倒后,路人要么远远围观、要么拿出手机录像自保,甚至有人绕路而行。 2010 年至 2015 年,全国报道的 “扶老人被讹” 案例超 150 起,30% 被证实是恶意讹诈。这些案例经社交媒体发酵,让 “善意可能被曲解” 的恐惧蔓延,社会信任出现一道裂痕。 有位广州市民在采访中说:“不是不想扶,是怕扶了之后,一辈子的积蓄都要搭进去。”   这种困境的转折点,始于 2018 年浙江金华的一起案例。当地小伙扶起摔倒老人后被诬陷,他立即报警并申请调取路边监控。警方查明真相后,对恶意讹诈的老人处以行政拘留 5 日; 这是全国首例因扶老讹诈被拘留的案件,消息一出,引发全民讨论。有人评论:“终于让讹诈者付出代价了,这才是对善意的保护。” 此后,法律的 “牙齿” 逐渐显露:2023 年河南郑州,女大学生扶老人被讹,警方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老人罚款 2000 元; 江苏苏州类似案例中,讹诈者因敲诈勒索被判拘役 3 个月。这些判例清晰传递出信号:善意不容侵犯,讹诈必须担责。   法律框架的完善,让救助者有了 “定心丸”。《刑法》第 274 条明确敲诈勒索的量刑标准,即使未达刑事立案标准,也可按《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罚; 2024 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指导案例,确立 “救助者无需自证清白,主张被撞者需举证” 的规则。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的观点更被广泛认同:“不能因年龄就对讹诈者网开一面,否则守法公民会寒心。” 她提出的 “恶意讹诈信用黑名单”,也在深圳、杭州等城市试点; 一旦被认定讹诈,将影响医保报销、社会福利申请,形成联合惩戒。   技术进步则成了 “最公正的见证者”。截至 2024 年,全国城市道路监控覆盖率超 95%,农村主要道路也达 70%。 在山东临沂的一个村庄,去年冬天一位老人在村口摔倒,村民李大爷第一时间上前搀扶,老人家属赶来时,村支书已调来了路口监控,清晰显示老人是自己滑倒,避免了一场潜在纠纷。 “现在村里到处是监控,扶老人不用怕说不清了。” 李大爷笑着说。2024 年前三季度,全国法院受理的 “扶老人纠纷” 中,82% 因监控证据快速解决,11 起恶意讹诈案当事人被依法制裁。   制度创新也在为善意 “兜底”。深圳市设立 “好人基金”,不仅为见义勇为者提供法律援助,还会给予经济补偿; 去年深圳市民张先生扶老人被讹,基金律师免费帮他维权,最终讹诈者道歉赔偿,张先生还获得了 5000 元 “好人奖励”; 杭州推出 “道德信贷”,见义勇为者可享受低息贷款,已有 20 多位市民受益。这些措施让 “行善有保障” 从口号变成现实。 如今,在南京彭宇案发生地的路口,偶尔还会有人提起当年的争议,但更多时候,人们看到的是路人主动搀扶老人、家属理性沟通的场景。 一位在附近执勤的交警说:“现在大家知道,法律会为善意撑腰,监控会还原真相,讹诈者会付出代价,所以‘敢扶’的人越来越多了。” 从 “扶不扶” 的犹豫,到 “敢扶” 的坚定,背后是法治的进步、技术的支撑,更是社会对善意的珍视。 当 “行善无需自证” 成为共识,当 “讹诈必受惩罚” 成为常态,每个人都能安心伸出援手 —— 这才是一个正常社会该有的温度,也是对 “人之初,性本善” 最好的回应。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法治在线》栏目:李玫瑾教授谈扶老人被讹诈问题

0 阅读:0
盘盘鸭

盘盘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