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陆小曼去世后,好友揭露了她一个隐秘:她的前夫过分热衷房事,又体力过人,可以整夜贪欢。陆小曼不堪其扰,才执意离婚,为此还苦了后来的丈夫徐志摩。 1965年,陆小曼在上海离开人世,享年六十四岁。葬礼并不隆重,却吸引了不少旧日故人前来送别。在那段日子里,有朋友谈起她的过往,提到一个外界鲜少知晓的隐秘:她与第一任丈夫王赓的婚姻之所以破裂,并不单纯是因为性格不合,而是因为王赓过分热衷于房事。 王赓体力旺盛,几乎整夜缠绵不休,年轻的陆小曼久而久之感到身心疲惫,才执意提出离婚。 陆小曼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在清末民初官场有过显赫地位,家境富庶,教育精良。她自小聪慧,能诗能画,琴棋书画皆有涉猎。 正因为如此,她在上海的社交场合常常光彩照人,被誉为“海上名媛”。她与王赓的婚姻一度被称为“天作之合”,男方是年轻有为的外交官,风度翩翩,仕途顺畅,两人的结合在当时看来极为门当户对 婚后不久,问题渐渐显露。王赓日常忙于应酬和仕途,精神世界的交流越来越少。陆小曼渴望的是琴瑟和鸣,是共同话题里的灵魂契合,而王赓带给她的更多是体力层面的消耗。两人渐行渐远,生活中充斥着压抑和疲惫。在一次次的失望中,陆小曼心中那股未泯灭的浪漫情怀开始萌动 徐志摩的出现,让她的人生发生了转折。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风度翩翩,满腹才情,他的诗句和谈吐恰好击中了陆小曼内心的柔软处。两人在上海的聚会上一见如故,很快擦出火花。对陆小曼而言,这种精神与情感上的共鸣,是她婚姻生活中从未得到过的。她开始无视外界的眼光,毅然追随内心的选择 这段情感被许多人视为一场“风流韵事”。 舆论对陆小曼的苛责远多于理解,尤其是当她离婚投向徐志摩怀抱时,更是招来不少骂名。王赓面对这一切,并未表现出过多的愤怒,他选择体面放手,留下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苦尽甘来方知甜。”放下婚姻的他,在之后的岁月里辗转于官场与军界,历经沉浮,终究还是回归平淡,以一种释然的心态度过余生 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合之后,生活并非一帆风顺。 徐志摩为维持两人的生活奔波不已,诗歌收入并不足以支撑他们的花销,他不得不依赖演讲、写作以及各种奔忙来维持体面。感情世界里他们相互依赖,但现实压力让这段浪漫多了几分沉重。1931年,徐志摩在搭乘飞机途中不幸遭遇空难,年仅三十四岁。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般击碎了陆小曼,她彻夜痛哭,几乎失去了生活的勇气 丧夫之后的陆小曼一度消沉,外界对她的批评也愈演愈烈。她被指责是“红颜祸水”,甚至有人说徐志摩的死与她脱不了干系。这些话语像针一样扎在她心头。她的身体渐渐虚弱,情绪也时常低落。为了缓解痛苦,她开始依靠鸦片度日,这让她的健康雪上加霜 多年过去,陆小曼逐渐从阴影中走出。 她开始潜心绘画,把更多时间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她在花鸟画上颇有成就,作品在当时的画坛也得到认可。与此同时,她把大量精力放在整理徐志摩的遗稿上。她知道,这是她能为丈夫留下的最后一份心意。正是因为她的坚持,许多徐志摩的作品才得以保存下来,让后世能够看到那个才华横溢的诗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往昔的恩怨爱恨都被时间冲淡。人们提起她时,仍然记得她与徐志摩那段轰轰烈烈的爱情,也记得她曾经的风光与堕落。可在她生命的尽头,更多人愿意把她视作一个才情横溢的女子,一个为爱付出、为情所困、最终回归平静的人 1965年,陆小曼病逝,身边没有过多的喧嚣。 她走得安静,却留下了一段曲折复杂的人生故事。从王赓的体面放手,到徐志摩的空难之痛,再到她后半生的艺术追求,这些片段拼凑成她的一生。
1965年,陆小曼去世后,好友揭露了她一个隐秘:她的前夫过分热衷房事,又体力过人
夜安玩转养护
2025-09-18 11:48:15
0
阅读: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