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80岁高龄杜特尔特已经病危,海牙法院怕出现意外,以其“不具备出庭受审的基本能

顾议史实 2025-09-18 11:37:19

由于80岁高龄杜特尔特已经病危,海牙法院怕出现意外,以其“不具备出庭受审的基本能力”为由,紧急推迟审判,具体时间不确定,因为一旦在开庭的时候,杜特尔特出现意外,国际刑事法院不敢承担这个责任。   9月,国际刑事法院突然踩了急刹车,将原定对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的审判无限期推迟。   理由很简单,也很扎心,他病得太重,脑子已经不太清楚,医生说他连自己是谁都快记不住了。   这么个情况,真要拖上法庭,要是半路出了点什么事,海牙方面可不敢背这个锅,这个决定虽然看起来是出于人道,但背后掺杂着的,可远不止一纸病历那么简单。   你说一个80岁高龄、身体每况愈下的前总统,还能不能面对法庭?理论上当然可以,只要他清醒、能听懂问题、也能做出回应。   但问题来了,杜特尔特现在的状态,医生说他不仅有严重的记忆退化,还有典型的老年痴呆前兆,有人形容他“像是在现实和梦境之间徘徊”,而他本人几乎无法参与到法律程序中。   国际刑事法院不是没考虑过要用视频审讯、代理律师出席这些备选方案,但最终还是投票决定暂停,理由是“他连自己被指控的内容都无法理解了”。   杜特尔特的病情一公开,马尼拉的政坛立刻炸锅了,对他恨之入骨的反对派自然是怒火中烧,觉得是演戏,说他病得刚好,不重不轻,刚好躲审判。   而他的支持者则把他塑造成一个“坚守国家主权的民族英雄”,甚至有人说,“他是为了国家才病的”。   而ICC的这次推迟,也让不少人重新审视这场跨国诉讼的本质,其实从一开始,这场审判就不仅仅是为了清算过去,更是一次国际法对主权边界的试探。   菲律宾早在杜特尔特任内就曾宣布退出ICC,但后来又重返,这反复横跳的态度,正是小国在大国秩序中求生的真实写照。   一些西方国家表面上支持司法独立,实际上却在盘算自己的利益,如果这一次成功审判一位亚洲前总统,那是不是也给未来其他地区埋下了“谁都能被审”的先例?   而那些一直对ICC不买账的国家,也在借机冷嘲热讽:“看看,这就是你们所谓的国际正义?”   话说回来,就算杜特尔特今天没病,真的能顺利开庭吗?这事其实早就有争议,ICC这几年对他的调查,最难啃的骨头就是证据。   很多所谓的命令并没有明确的书面记录,更多的是默许、纵容或者放任,这类灰色地带的责任认定,本来就让人头大。   再加上菲律宾国内警察系统的复杂性,不少牵涉其中的关键人物早已“失踪”或“意外死亡”,能留下来的证人也不是一个两个被指“证词前后不一”。   这种情况其实在国际法庭上并不少见,但一旦牵涉到国家元首级别的人物,标准就被放得更高了。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人拿杜特尔特和其他国家领导人的“人权历史”做比较,有人说,美国不少在海外军事行动中也造成了大量平民伤亡,怎么从未有总统被送上法庭?   这其实暴露出国际司法的“双重尺度”问题,ICC的“选择性正义”早已不是秘密,杜特尔特的案件只是把这种矛盾彻底摆上了台面。   他并不是唯一被起诉的前国家领导人,但却是少数几个活着等审的,现在他要是病死了,整个案件可能就此归档,届时,那些曾经在他治下失去亲人的人,可能连一个“司法确认”的机会都没有。   从形式上来看,这次审判推迟只是暂时的,但从现实意义上,它很可能预示着终结,杜特尔特的身体状况决定了,他可能永远没法再坐上被告席。   国际刑事法院虽然嘴上说“延期”,但心里恐怕也清楚,这是一场“等不到的审判”,而且还有更尴尬的。   在于这个案子原本是ICC向亚洲地区伸出的一次“司法触角”,是对非洲以外前领导人提起诉讼的少数案例之一,具有高度象征意义。   现在等于被现实打了个措手不及,最后不得不靠“病危”这个理由体面收场,有人说,这是对国际司法体系的一次讽刺。   你可以设计出最严密的法律条文,可以制定最文明的程序流程,但最后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就能让整个系统暂停。   但也不能全怪ICC,毕竟它不是医院,不能逼一个连自己名字都记不住的老人回答复杂的法律问题。   它只能在法律、政治、人道之间找一个最“可接受”的平衡点,而这个点,往往也是最无奈的选择。   杜特尔特的审判推迟,不止是一个人的命运转折,更是国际刑事体系的一次集体停顿,国际法的力量,真的能穿透权力与时间的壁垒吗?还是说,它终究只能在合适的时候对合适的人,讲合适的正义?

0 阅读:5

猜你喜欢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