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福建舰不会有第二艘了?辽宁舰、山东舰,包括福建舰本身就是过渡产物,福建舰原本设计是上蒸汽弹射的,结果马伟明院士横空出世,一举把电磁弹射技术带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和成熟度,福建舰才临时改用电磁弹射,所以下一艘航母才是真正的完全体电磁弹射航母! 中国航母这十年的发展,说起来就像咱们老百姓攒电脑 —— 一开始手头紧,先淘个二手主机改改装装练手,后来手艺熟了自己焊零件,直到攒出真正顺手的机型。 辽宁舰就是那台二手改装机,从乌克兰拖回来时船壳都锈穿了,咱们工程师一点点把苏联的旧图纸换成中国芯。 但它那滑跃甲板就像给跑车装了个自行车链条,歼 - 15 起飞时油箱不能装满、导弹不能带够,就像战士上战场只带半匣子弹,看着威风实则束手束脚。 这阶段咱们就是练手,搞明白航母的五脏六腑咋运作,所以辽宁舰更像所海上军校,培养出第一批舰载机飞行员和工程师就完成了使命。 到山东舰算是咱们自己攒的第一台整机,外壳换成纯国产,内部线路重新设计,但还是没舍得丢滑跃甲板这个 "老配件"。就像换新手机还保留着实体键盘的习惯,不是技术不行,是怕步子迈太大扯着筋。山东舰验证了国产航母的建造能力,却也把滑跃起飞的瓶颈彻底暴露 —— 预警机想上舰?门儿都没有,只能靠直升机凑数,这在现代海战里等于近视眼打仗。 真正的转折点出在福建舰建造那几年。本来按计划要装蒸汽弹射,这玩意儿像老式火车头,靠烧锅炉产生高压蒸汽推动滑块,每次起飞都得等锅炉升压,一天最多弹几十架次,维护起来满身油污,美国海军光伺候这东西就得养一堆技术兵。 可马伟明院士团队突然拿出了电磁弹射的 "王炸"—— 不用烧锅炉,靠电力就能瞬间把三十多吨的战机推上天,弹完一架立刻能弹下一架,故障率还比美国的电磁弹射低一半。这就好比本来要装拨号上网,结果突然光纤入户了,换不换?必须换! 但这临时改动也留下了遗憾。福建舰的舰体结构是按蒸汽弹射设计的,就像老房子装新风系统,管道得绕着承重墙走。 电磁弹射需要巨大的电力供应,虽然咱们突破了中压直流供电技术,但舰体内部的电缆布局、舱室划分还是得迁就原有设计。这就导致福建舰虽然能用电磁弹射,却没法发挥它的全部潜力,比如同时弹射三架战机的调度效率,就比全新设计的舰体差一截。 懂行的都知道,军工装备从来不会在过渡型号上浪费时间。 山东舰证明了咱们能造航母,福建舰验证了电磁弹射能实战,下一艘就该是 "完全体" 了 —— 从龙骨开始就按电磁弹射的需求来,电力系统、舱室布局、战机调度全流程优化。到时候别说歼 - 35 隐身战机满油满弹起飞,连大型预警机、加油机都能随叫随到,这才是真正的远洋舰队标配。 这十年咱们就没走寻常路。别人造航母讲究一步到位,咱们是小步快跑试错迭代。辽宁舰解决 "有没有",山东舰解决 "能不能自己造",福建舰解决 "技术卡不卡脖子",每一步都踩在自己的节奏上。 马伟明院士团队敢在航母建造中途换技术,靠的不是运气,是咱们在电力系统、材料科学、自动化控制等基础学科的厚积薄发。 所以说福建舰不会有第二艘,不是它不好,而是咱们进步太快了。 就像智能手机不会再出 "半智能" 机型,航母发展到这一步,必然要向全电推进、无人机协同、隐身战机上舰的全新时代冲刺。 等下一艘航母下水那天,大家就会明白:所谓过渡,不过是中国军工给世界的 "障眼法",咱们从来都是目标明确,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远洋梦想。
“福建”舰弹射的,竟然是“五对负重轮”?没错,仔细一看,1、2、3、4、5,
【77评论】【3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