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天人解》之阴阳变化
阴阳变化
(原文)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今译)
地表在生命诞生之前,是混沌的一气,气中含有阴阳。所谓阴阳,这里指气的清、浊。清轻之气为阳,其性升浮,重浊之气为阴,其性下降。温热为阳,寒凉为阴,温热者升浮,寒凉者沉降,此乃物理规律。久而久之,阴阳之气慢慢分开,各自处于上下不同的位置,地表就这样分出了阴阳。在清气与浊气之间,是中气。中气是阴阳升降的枢纽,中气也叫土气。
(解读)
中、西哲学最大的不同,是着眼点不同。西哲关注事物共有的物理属性,中国哲学的着眼点是事物特有的生命属性。故。西哲看到的是物质的匀速运动、加速运动、力的分解、热胀冷缩、化合与分解,中国哲学看到的是生命运动特有的机理,如物极必反、阴阳和合等。西方哲学善于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国哲学则善于促进以生命运动为核心的学科,如人文科学和中医。
在古人眼里,最显著的变化是季节的变化和植物的生、长、收、藏,植物运动代表了生命的循环运动律。这个规律有两大促成要素,一,气候的循环变化,二,是水的升降循环。生命哲学的要义就投射在这两个要素中。凡是循环,必有两极,夏天是一极,冬天是另一极。天上的云是一极,地上的雨水是另一极。两极的运动方向必须相反,但又是互根互生的。这样的两极循环互动,就产生了生命。古人把温热的一极称作“阳”,把寒凉的一极称作“阴”。古人认为,生命机理就浓缩在阴阳两极的互动中。
可见,用自然科学知识是解释不了生命机理的,因为两者不是从属关系,而是交错关系。
(原文)
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
(今译)
阴阳之间的土气是升降的枢纽。其中的清气从左上升,随着温度升高,热而化火。其中浊气从右下降,随着温度降低,寒而化水。当清气升到半途、尚未化火时,叫木气。木气温性。温气继续上升,温度增加,化热成火。当浊气降到一半、尚未化水时,叫金气。金气性凉,凉气继续下降,温度降低,化寒成水。
(解读)
处在阴阳之间的土气,阴阳比例应该比较平均。其中,阳气增加的部分,化清气而上升,阴气增加的部分,化浊气而下降。阳升阴降在中气形成,所以说中气是升降的枢纽。
一气化为阴阳,阴阳开始升降。其升降过程是以木火土金水的五行方式表现出来的。沉在下面的气是浊阴之气,浊阴中含有清阳,只是清阳占比很小,所以沉在下面。物极必反,阴极生阳。随着其中阳气的增多,浊阴开始上升。浊阴由沉降转而上升,浊阴就化为清阳。浊阴是寒冷的,随着阳气增多,温度升高,开始变温,升到一半肝区的位置,就叫木气。木气继续升温、继续升高,由温变热,升到心的位置,化为火气。火气在肺的作用下降温,开始下降,热气变凉,化为浊阴,叫金气。继续降温、下降,到达最低的肾区,化为寒水。
请注意,大自然下雨的过程,不就是这样吗?
(原文)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
四象轮旋,一年而周。阳升于岁半之前,阴降于岁半之后。阳之半升则为春,全升则为夏;阴之半降则为秋,全降则为冬。春生夏长,木火之气也,故春温而夏热;秋收冬藏,金水之气也,故秋凉而冬寒。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也。
(今译)
水、火、金、木,是一气的四种不同形象,是阴阳升降过程中出现的四种状态,也是中气浮沉的完整过程。把过程的各个阶段分开看,是四个形象,合起来看,是阴阳两仪。把阴阳也合起来看,就是中气变化所呈现的面目而已。
木火金水代表春夏秋冬四象,它们轮转一遍,是一年的时间。前半年是阳升阶段,阳气升到一半是春,升到顶是夏。后半年是阴降阶段,阴气降到一半为秋,降到底为冬。春天,万物萌生,夏天,万物繁茂,这是木气和火气在主导,所以春温夏热。秋天,万物收敛,冬天,万物敛藏,是金气和水气在主导,所以秋凉而冬寒。土气没有固定的主导时候,土气是在每季度的最后18天主导,而它集中主导,是在农历六月之间。土加上四象,就叫五行。
(解读)
土气不是简单的五行之一,而是木火金水四气的源头。阴阳从土气分出,分出来的阴阳开始升降,升降过程出现木火金水四象,所以说,四象就是土气变化过程中四个阶段的形象。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阴阳五行,就会自然而然地把土气所代表的脾胃,放到养生保健最重要的位置。这是对李东垣脾胃学说的重要补充。
中医理论一点都不复杂,因为它来自地球生物圈的变化规律。古人看清了生物圈的运行规律,并抽象为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人体一定受这个规律的支配,所以就产生了中医理论。中国哲学与中医理论,研究与总结的就是地球生物圈的规律,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所有的物质,而且主要是无生命的物质。因此,用自然科学理论来审视和要求中医,是非常不合适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