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突袭!3440亿出手!锁定中美科技战核心,附股! 建议收藏!
据英国金融时报,中心国际正在测试由上海初创企业宇量昇制造的浸没式DUV光刻机,采用"多重曝光技术"生产7纳米芯片。
9月12日,国产半导体设备龙头拓荆科技宣布,其控股子公司拓荆键科获得国家大基金三期旗下国投集新基金4.5亿元战略投资。这是大基金三期自2024年5月成立以来,首次公开出手投资项目。
近期,半导体的江湖可谓暗流涌动!而这,也将带给我们新一轮的投资机遇!
不止大基金三期,2024年可以说是国资半导体产业基金的“设立大年”,大基金三期、上海国投先导集成电路基金、北京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无锡集成电路产业专项母基金等一批国资母基金相继注册成立。
经过了一年多的筹备期,这些母基金即将进入实质性投资阶段。
2025年,将是半导体国资基金的“实战元年”。
复盘大基金一期、二期:
大基金一期重点投向晶圆制造(占比47.5%)、封测(10.7%)、设计(19.6%)、设备材料(3.5%)。
总规模1387亿元,撬动社会融资5145亿元,带动产业规模从3610亿增至8848亿元(2020年)
投资成效:
产业升级:晶圆制造产能翻倍(中芯国际产能提升110%),封测领域长电科技跻身全球前三。
财务回报:平均收益率39%,单项目最高回报率435%(如通富微电)。
大基金二期重点投向有所调整:
设备/材料:占比提升至约30%,重点投向上游卡脖子环节(光刻机、光刻胶、量检测设备)。
制造自立:强化存储(长江存储)、模拟IDM产线,减少对封测/设计投资。
新兴领域:AI算力(寒武纪、景嘉微)、HBM封装、先进封装(长电科技)。
投资成效:
国产化突破:设备国产化率提升,中微公司刻蚀设备进入台积电供应链,北方华创薄膜沉积设备量产。
产业链协同:联合士兰微、中芯国际等共建IDM产线,强化生态协同。
可以说,大基金三期的投向,也代表着国之大计!
大基金三期的战略总规模达3440亿元(超一期+二期总和),存续周期15年,股东涵盖财政部、六大国有银行等19家机构。
投资模式:采用“母基金+子基金”架构,已设立:
华芯鼎新基金(930亿元):聚焦半导体制造与设备。
国投集新基金(710亿元):侧重先进封装与材料。
AI专项基金(600.6亿元):投向AI芯片、算力基础设施。
核心投资方向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1、 先进制造与封装
晶圆制造:中芯国际(14nm量产)、长江存储(HBM3技术)获资金扩产。
Chiplet技术:通富微电(AMD封测伙伴)、长电科技(全球封测三强)主导国产化。
2、AI芯片与高端存储(新兴技术领域)
AI算力芯片:寒武纪(思元590芯片)、海光信息(深算3号)为国产替代核心。
HBM存储:长电科技(先进封装)、华海诚科(唯一量产HBM封装材料)受益于AI需求爆发。
先进封装设备:三维集成键合设备(拓荆键科获首笔4.5亿元投资)。
3、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国产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