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酸!”湖南邵阳,一所乡村小学里一年级只有一个小女孩,而整个学校也才14个学

青衫栀幽音 2025-09-17 20:51:03

“好心酸!”湖南邵阳,一所乡村小学里一年级只有一个小女孩,而整个学校也才14个学生,老师表示,虽然学生少,但是他们和其他学校一样,语数外,体音美都有,学生们在学校也很开心,网友:村里学校空着,而城里的教室恨不得把人挤在墙上!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湖南邵阳的一所乡村小学,坐落在山林深处,最近因为“一个年级一个娃”的画面引发了广泛关注,在这所只有14名学生的学校里,一年级的唯一学生是个小女孩,教室里只摆着一张课桌一把椅子,老师站在她身边,弯腰讲课的画面,被人拍下后上传到网络,引来无数网友唏嘘,城市里为了一个学位家长彻夜排队,而山村里的教室却空着一半,这样的对比让人一时难以言表。   这类“迷你学校”在我国并不罕见,随着人口流动加快,农村常住人口的减少导致不少乡村小学陷入生源紧张的境地,家长外出打工,孩子随迁进城读书,留守下来的,多是祖辈抚养的孩子,也正因如此,像湖南邵阳这所小学这样的极端情况才会出现,一年级一个孩子,其他年级也不过寥寥几人,老师们却依然坚持每门课都开,升旗仪式也一如既往地举行。   从教育政策的角度来看,这种“小而全”的办学模式确实符合国家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无论学生数量多少,基本课程不能缺,哪怕只剩一个学生,教育也不能断,每一位适龄儿童都应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已是共识,然而,真正落实起来,背后的难度并不小,教师人手不足、校舍老旧、教学资源匮乏,这些问题在乡村教育中普遍存在,可即便如此,许多老师依旧选择坚守,他们不仅承担教学任务,还可能要负责厨房、后勤、甚至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   在这所学校里,一年级的那个小女孩每天面对的不只是黑板和课本,还有整个校园的沉寂,老师为了不让她感到孤单,会安排高年级的孩子们在课间陪她玩,尽量营造一个有温度的学习环境,这种跨年级之间的互动,在城里的学校几乎看不到,却在山村成为常态,孩子们从小就学会了照顾年纪更小的同伴,互帮互助,形成天然的集体意识,对他们来说,学校不仅是学习的地方,也是社交和生活的一部分。   外界看似“孤单”的校园生活,对这些孩子而言却并不意味着空虚,其实,他们并没有觉得自己“少了点什么”,他们有课上,有老师教,有同学玩,老师的关注更集中,课堂互动更频繁,个性化的教学反而更容易实现,相比城市里动辄五六十人的班级,这样的小规模教学反而更容易照顾到每个孩子的学习差异,村里的孩子也许没有最先进的设备、最丰富的资源,但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消化知识,有更多机会参与课堂,而不是被淹没在人群中。   当然,这并不代表这种模式可以无限制地复制或推广,乡村学校面临的核心问题,并不是“学生太少”,而是“人去楼空”,人口流动不可逆,年轻人进城务工已是大势所趋,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减少,这意味着未来类似的学校可能会越来越多,甚至走向自然淘汰,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尝试“撤点并校”,将多个教学点集中到一所条件更好、师资更强的中心校,既提高了办学效率,也节省了教育成本,但这种模式的前提是交通便利和寄宿条件完善,否则小学生每天往返几十里山路,家长根本不放心,更何况,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离开熟悉的环境,适应能力本身也是一个挑战,因此,一刀切地关闭小规模学校并不现实。   教育公平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落差,不只是硬件设施的差距,更是生活方式与观念的不同,在城市家长眼中,抢好学区、拼资源是理所当然的事;而在乡村,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学、每天有人接送,已经是最大的安心,湖南邵阳这所小学的存在,恰恰说明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即便学生人数极少,只要有人教,有人学,这所学校就有存在的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近年来对乡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不少地方已经实现了宽带进校园、在线教学资源共享、教师轮岗机制等制度创新,乡村学校不再是信息孤岛,教学内容也逐渐与城市同步,但这需要时间,更需要系统的政策支持,如果没有稳定的教师队伍、持续的财政投入和科学的管理机制,单靠一腔热情是难以长久维持的。   这所小学里,老师们依旧每天升旗、讲课、带孩子做操,他们知道,哪怕只有一个孩子,也不能放弃,教学大纲照常执行,课程标准一个不少,这不是形式主义,而是一种职业道德的体现,对他们来说,这份工作不仅仅是教书,更是一种责任,是对教育公平最原始的坚守。

0 阅读:0
青衫栀幽音

青衫栀幽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