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吓人了”,山东,一男子临时停车显示849小时,收费5097元,他既不投诉,也

青衫栀幽音 2025-09-16 18:50:51

“太吓人了”,山东,一男子临时停车显示849小时,收费5097元,他既不投诉,也不交费,收费人员说:你不认同可以拨打12345,男子却反驳:我打56789!你想的美,我闲的吗?我不交!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5年的一个寻常夏末,5097这个数字忽然在济南的街头巷尾传开了,它既不是彩票头奖,也不是股市大涨的点位,而是一笔停车费的金额,一辆黑色轿车在市区一处停车场停放了849小时,系统计费为5097元,这起事件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发酵,评论区像开锅一样炸了开来,几乎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某种共鸣,不是因为金额多么离谱,而是因为它刺中了城市生活中一个司空见惯却长期未被重视的痛点——停车管理。   车主因为工作安排,临时将车停在路边合法停车位,原本计划只停几个小时,没想到临时任务不断延期,最终这辆车在原地“驻扎”了35天,在这段时间里,车主曾尝试联系朋友帮忙挪车,但钥匙随身携带,计划落空,当他终于归来,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停车场,准备离开时,迎接他的不是轻松的归途,而是一块电子屏幕上跳出的数字:849小时,5097元。   消息一出,舆论迅速分裂:有人替车主鸣不平,认为收费过高,堪称“天价”,完全脱离了普通人的承受范围;也有人认为规则明晰,价格透明,既然停了那么久,就该照章缴费,两派观点在网络上你来我往,争得不可开交。   但如果把情绪放一旁,这场风波背后其实隐藏着更值得深思的问题,第一是信息公示的缺位,在许多市区停车场,尤其是临时性质的路边泊位,收费标准往往贴在不起眼的角落,或以模糊的小字展示,车主匆忙之间很难留意,尤其在车流密集、时间紧迫的环境中,大多数人选择先停再说,根本无暇仔细阅读计价规则。   其次是计费机制的简单粗暴,该停车场采用按小时计费的方式,每小时六元,全天无上限封顶,这种收费结构在短时停车场景中或许合理,但一旦时间拉长,费用便如滚雪球般迅速增加,而对于一些因突发状况无法及时挪车的车主而言,这种“时间堆叠”式的收费无疑是个巨大的隐患。   更引起争议的,是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和运营方的应对方式,在事件曝光后,有人质疑系统是否存在识别错误,是否在车辆进出之间未能准确记录出场时间,从而导致计费时间异常延长,车主也表示,期间并非一直未动用车辆,有过几次短时驶离,但系统似乎未予识别,运营方事后重新核查记录,确认确有计费连续性问题,最终将费用调整为2100元左右,虽远低于最初金额,但仍引发公众对系统可靠性的担忧。   此外,令不少人感到不适的,是工作人员机械化的服务响应,面对车主的疑问和情绪,工作人员并未进行任何形式的核查或解释,只是反复强调“系统自动计费”“有异议请拨打12345”,这种“踢皮球式”的处理方式,在舆论中被普遍认为缺乏温度,也缺乏责任感。   与此同时,网络上开始出现大量类似经历的讲述:有人因医院陪护家人,车辆停放数十日,费用超过千元;有人在服务区临时休息,却因系统误判造成高额收费,这些故事像被激活的记忆点,唤起了公众对停车收费管理长期存在问题的关注。   其实,早在数年前,一些城市已开始推行“日封顶”或“分时策略”,对长时间停车实行限价管理,兼顾停车场收益与车主负担,但这些措施更多出现在大型商业综合体或机场、火车站等重点区域,对于路边泊位或中小型停车场,监管和执行力度依然有限,这就导致,在没有有效上限的收费体系中,个别极端情况极易演变为舆论热点,甚至引发信任危机。   当然,车主本身在事件中也有一定责任,长时间停车却未主动核算时间成本,未关注平台推送提醒,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自身权益的放松警惕,一位网友说得形象:“临时停车场不是你家的免费车库,停久了不看价格,就像超市买东西不看标签,结账时再懵圈也没用,”   对此你怎么看呢?   信息来源:都市报道 发布于2025年8月25日

0 阅读:0
青衫栀幽音

青衫栀幽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