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一名30多岁女子到厂里偷东西,被曹德旺当场抓住,女子吓得瘫坐在地,哭道:“曹大哥,我错了,求你不要把我交出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4年春天的某个清晨,福耀科技大学里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工艺展示,礼堂中央,一位九旬老人缓缓坐下,手中翻飞着竹丝,将一条条柔韧的纤维缠绕在玻璃边缘,那是用于汽车玻璃的防撞竹编饰条,既实用,又别具美感,站在一旁的曹德旺,静静地看着这一切,指尖轻抚着那层温润的竹饰,神情沉静如水,那一刻,许多人不明白,他为何对这项传统工艺如此珍视,而知情者心里明白,这是从一粒米开始的故事,它沉在了五十多年前的沉默深夜里,却从未真正被遗忘。 1971年的冬天,曹德旺正值25岁,被调往福清县渔溪镇一个水库工地,担任炊事员,他的工作是管理粮食,监督工人们带来的米面加工入伙,那年全国物资紧张,连工地上最寻常的饭菜也成为了奢侈,就在这段时间,工人们陆续反映自带的米常常“缩水”,饭盒里的饭总是比以往浅了两指,有的工人开始怀疑管理出了问题,更有人私下咒骂说是炊事员克扣口粮。 曹德旺决定查清这件事的真相,于是他连续几个深夜守在柴堆,直到一个晚上,看见一名三十多岁的女工鬼鬼祟祟地挑着泔水桶从厨房后门离开,神色慌张,他跟了上去,揭开桶盖,发现浮在菜叶上的浑水下沉着整把白米,那不是撒出来的几粒残羹,而是整整齐齐藏好的粮食——一份足够一家人几天维持生计的分量。 他没有声张,没有向队长汇报,更没有把这个女人送交民兵处理,相反,他把自己的口粮悄悄分给了她,并让她写下保证书后不再提此事,从那天起,他承受了所有质疑与非议,却始终没有解释原因,那一夜,那一桶米粒,成了他心头的一根刺,也成了一盏灯。 曹德旺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他比谁都懂得饥饿的滋味,他出生于1946年的上海,父亲曾是永安百货的股东,家境一度殷实,可惜时局动荡,举家迁往福建后,原本托人运送的财产在途中全部沉入江底,从此,一家人陷入贫困,他九岁才上学,十四岁辍学做苦力,靠贩卖烟丝、水果和修理自行车维持生活,每天推着板车奔走街头,肩膀勒出血痕,风雨无阻,他明白,贫穷是一种持续性的压迫,饥饿更是一种无声的恐惧。 正是这种深刻的体验,让曹德旺在面对偷粮事件时没有选择冷酷的处理方式,他知道,那并非贪婪,而是一位母亲的求生本能,她没有乞讨,只选择了最隐秘、最不愿让人知道的方式,她用偷,保住了孩子,也守住了尊严,这份尊严,曹德旺看见了,也记住了。 这段经历,他在往后的几十年间从未在公众场合提起,直到晚年写自传,才将这段往事轻描淡写地提及一笔,但这沉默的五十年,却以另一种方式影响着他的一生。 1983年,曹德旺承包了濒临倒闭的高山异形玻璃厂,厂内设备落后,员工手上常常沾满玻璃碴,连最基本的棉纱手套都没有,他于是掏出自己全部积蓄,为每位工人购置劳保用品,有人说他傻,但他不以为意,他始终记得,那个曾跪在地上请求宽恕的妇女,若是在这样的工厂里干活,受伤后再被裁员,连活下去的希望都没有。 1995年,他与法国圣戈班合资建厂,对方要求裁员增效,他却坚持设立残疾人岗位,企业发展可以务实,但不能无情,他坚持的,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人在体系中的尊严保留。 2002年,福耀玻璃遭遇美国商务部反倾销指控,面对9000页英文卷宗和高昂的法律费用,律师团建议和解,曹德旺却坚持打到底,他曾说,当年只要一句话,就能把那个偷粮的女人送进班房,但他没有,因为有些债,是良心还不起的,这份道义,在商战中成为了他不妥协的底气,最终他击败美国商务部,成为中国首个在反倾销案中胜诉的企业家。 慈善这件事,曹德旺从未当作“功德”,更不当作“博名”,1983年开始,他便陆续捐款修路、建校,哪怕是2000元的小额捐助,也记得清清楚楚,2008年汶川地震,他追加3000万元专门用于灾民餐食,因为“饿肚子的滋味我晓得”。 河仁基金会成立之初,他便设立“1%违规赔偿30倍”的问责机制,捐款不是撒豆子,而是有责任有底线的投入,他常说:“慈善不是施舍,是让濒危的尊严有机会重新发芽,” 2021年,他拿出100亿元创办福耀科技大学,不是为了镌刻姓名,而是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能以仁心驱动创新,用科技改变现实,他告诉学生,若能做出一块能让穷人冬天少烧点煤的光伏玻璃,比任何一项专利都值得骄傲。 信息来源:《美国工厂》获奥斯卡奖背后的中国故事——人民网
女子持刀等外卖你觉得自己很幽默吗
【33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