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欧洲有点“拧巴”:用着中国物美价廉的轻工业日用品,靠着俄罗斯的低价能源,和非洲的低价矿产,还不用自己出钱出力,就有美军提供“保护”,日子过的很是舒坦。 可是总盯着中国不放,这背后的门道,得从欧洲实力下滑,以及各方态度转变说起。 上世纪八十年代,咱们急着要汽车、机械这类高端制造技术,刚好欧洲有,尤其是德国。 那时候街上跑的桑塔纳,还有象征身份的奥迪、宝马,全是德国货,甚至有“德国每造三辆车,就有一辆卖到中国”的说法。 除了汽车,德国的精密机床、高端家电也稳稳占着咱们的市场。 那时候咱门们和欧洲是真的互补:它需要咱们的大市场,也需要咱们的低端组装厂来干脏活累活;咱们需要它的技术,它坐着赚技术钱,福利好、假期多,日子过得很滋润。 1984年,欧盟在全球GDP里的占比高达28.9%,底气十足。 可咱们不可能一直当打工仔,这些年全力搞科技升级,早就不满足于只卖十块二十块的运动鞋、衬衫和塑料盆子,在高端制造领域一步步追赶超越。 欧洲却慢慢跟不上了。 你能想起欧洲有啥知名的互联网产品吗?人工智能领域更是没什么存在感,就连汽车、机械这些它的“老本行”,也被咱们赶超了。 数据就摆在那儿:德国BBA上半年净利润暴跌29%,它最引以为傲的机械制造,四年前就丢了“全球最大出口国”的头衔,被中国抢了过来。 更关键的是,欧洲的全球经济分量也越来越轻。到2024年,欧盟占全球GDP的比例已经跌到了18%。 这块消失的“蛋糕”,不只是被中国分走了,美国也吃得盆满钵满。 而且美国还逐渐发现“真相”:欧洲没出多少军费,防御主要靠美军,合着就自己是掏钱出力的冤大头,对欧洲的压榨也越来越直接。 对欧洲来说,这可不是小事:既赚不到中国的钱了,自己的饭碗还被抢,能源成本涨了,军费压力也被美国逼着加大,经济根本撑不住,高福利自然就难维持。 于是欧盟开始把中国当成“对手”,又是取消中欧经济对话,又是制裁中国企业。 可咱早不是以前的中国了,它压不住咱们,就只能转头抱美国的大腿——哪怕美国动不动就用贸易威胁压榨它,也还是要凑上去。 说到底,还是因为它在军事、科技上都依赖美国,早就习惯了“表忠心换保护”那一套。
和中方谈完,波兰当着全球宣布稀土喜讯,欧盟和美国目瞪口呆:为啥波兰这么好运!
【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