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乾隆的“烂诗”终于有用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梅志刚团队与复旦大学合作,从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遴选出724首提及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古诗词,用于重建江豚的历史分布范围。
团队将长江流域划分为1056个30×30公里的网格(以应对千年地貌变迁的复杂),通过空间建模得出结论:江豚分布范围从唐朝的169个网格锐减至现代的59个,1400年间收缩了65%。诗行里的零星记录,被科学拼贴成一幅清晰的生态变迁图。
明清两代是“江豚诗”的黄金时代。明朝177首、清朝477首的记载,几乎让江豚成了文人笔下最熟悉的水中生灵。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记录者”之一,便是创作了35000余首诗的乾隆皇帝——他在南巡镇江游览时写下了“豚入息风银月澄,龙出听讲黑云起”为江豚分布留下了珍贵记录。
令人惋惜的是,从清朝的142个网格到现代的59个网格,江豚分布范围在短短一个世纪内“腰斩”:长江干流分布从唐朝到现代减少33%,而支流和湖泊中,这一比例高达91%。曾在诗中“夜拜风”“任沉浮”的江豚,如今已难觅踪影。
这种“文化+科学”的方法,为生物多样性研究开辟了新路径。历史文献与艺术作品不仅能还原物种分布,还能为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研究提供线索。这些跨越千年的诗句,既是浪漫瑰丽的文化遗产,也是千年前长江生态的真实切片。中国科普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