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和越南同时宣布!9月16日,新加坡和越南正式牵手成功,签署了碳信用实施协议,这可不是普通的合作协议,它意味着两国在碳市场这条路上,终于从纸面规划迈入了实质阶段! 这一历史性握手背后,是东南亚两个经济体对绿色经济的野心,新加坡作为全球碳交易枢纽,去年首次碳信用拍卖就拍出10亿美元天价,其严苛的《核心碳原则》认证体系早已成为行业标杆。 而越南这个GDP增速常年维持高位的制造业新星,2024年更是交出了7.09%的亮眼成绩单,两国看似不搭界的经济轨迹,却在碳市场上找到了完美的交点。 新加坡的碳市场野心早已显露无疑,2024年9月那场震惊业界的碳信用拍卖会上,17份投标书总额超过13亿新元(约10亿美元),国际大宗商品贸易巨头托克一家就抛出近3亿新元的出价,壳牌、中国石油等巨头也纷纷下场竞标,这个面积仅734平方公里的城市国家,正凭借金融优势疯狂囤碳,但本土减排项目的匮乏让它不得不将目光投向邻国。 越南则恰好相反,这个拥有大量森林资源和减排潜力的国家,2023年通过转让1000多万碳信用赚取了超过5000万美元,但缺乏高标准的认证体系和专业人才。数据显示,越南计划2025年试点碳信用交易所,却面临着核查能力不足、专业人员短缺的困境,甚至需要高薪聘请外国专家来完成项目验证,这种有项目缺标准的现状,让新加坡的《核心碳原则》成了及时雨。 根据双方签署的协议,越南的减排项目将按照新加坡标准开发,生成的碳信用可直接供新加坡企业抵消碳排放,这意味着越南的森林保护、可再生能源项目从此有了国际通行证,而新加坡企业则获得了更便捷的减排路径,更妙的是协议还涵盖了氢能、氨能等低碳技术合作,形成了卖碳换技术的良性循环。 这场合作本质上是场各取所需的精明交易,新加坡借着协议将碳标准输出到东盟最大制造业国之一,为其打造区域碳定价中心铺路——要知道它已经和12个国家签署了类似备忘录,越南则通过挂靠高标准认证体系,既能提升碳信用售价,又能借机完善本土市场机制,毕竟越南现有1900多家年排放量超3000吨的企业,未来都是碳市场的潜力玩家。 在东盟碳市场联盟刚刚起步的背景下,新越合作无疑具有示范意义,当马来西亚还在推动统一框架、泰国局限于国内市场时,新加坡和越南已经跳过理论阶段直接实操,不过这对组合也面临考验:越南的核查能力能否跟上新加坡的严苛标准?大量出口碳信用会不会影响本国未来的减排空间?这些都是需要直面的问题。 客观来看,这个协议给东南亚碳市场注入了强心剂,新加坡的金融活水配上越南的项目潜力,形成了1+1>2的效应,但碳信用终究只是工具,不能替代真正的减排行动,越南需要借机培养本土人才、完善政策体系,避免沦为单纯的碳资源输出国,新加坡也该拿出更多技术支持,而不是只做碳信用的二道贩子,这场绿色合作要想走得远,光靠买卖关系还不够,还得建立真正的技术共享和能力建设机制,让碳市场真正服务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日发文评论道:“纵观今天的中美关系,特别是这次北京阅兵和南中国海
【3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