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突然宣布了 9月16号,欧盟委员会官宣了——要对中国出口的PET纺粘无纺布发

山河又月明 2025-09-17 16:49:43

欧盟突然宣布了 9月16号,欧盟委员会官宣了——要对中国出口的PET纺粘无纺布发起反倾销调查。 欧盟这波操作其实不新鲜,2025 年 9 月 15 日官宣对中国 PET 纺粘无纺布发起反倾销调查,说白了就是两家欧盟企业 Freudenberg 和 Johns Manville 觉得自家生意不好做,8 月 8 日递了申请,说中国产品以 "不公平价格" 抢市场。按照流程,接下来要查 2024 年 7 月到 2025 年 6 月的倾销情况,还要追溯到 2022 年以来的所谓损害,7 到 8 个月后出初裁,最晚 2026 年春天,中国企业可能就要面对临时关税了。这就像球场上一方打不过,转头找裁判说对方犯规,至于有没有真犯规,得等裁判慢悠悠看完回放才知道。 要说中国 PET 纺粘无纺布为啥让欧盟企业这么紧张,看数据就明白了。全球无纺布市场里,中国占了 53% 的产能,而纺粘无纺布又是其中最大的细分品类,占比 51%。这意味着从口罩用的滤材到包装用的衬垫,中国工厂开足马力就能满足大半个地球的需求。不是咱故意卖得便宜,实在是完整的产业链摆在这儿,从原料 PET 切片到纺丝设备,国内都能自给自足,规模上去了成本自然下来。就像你家楼下小卖部进货多了,卖得比便利店便宜很正常,总不能说这是不公平竞争吧? 往前数数,欧盟对中国制造业挥反倾销大棒也不是头一回了。2012 年对光伏产品动手,当时涉案金额高达 210 亿欧元,说是要保护本土企业。结果呢?中国光伏组件占欧盟市场 70% 的份额,一旦加税,欧洲下游安装商成本飙升,1000 多家欧洲企业联名反对,最后不得不取消措施。还有钢铁行业,2016 年欧盟对冷轧钢板征收 19.7%-22.1% 的反倾销税,嘴上说要公平竞争,结果自己企业该买中国钢材还是买,毕竟质量摆在那儿。这些案子都透着同一个逻辑:本土上游生产商喊疼,欧盟就出手,但下游企业的死活往往被忽略。 这次的 PET 纺粘无纺布也一样,欧盟要是真加税,倒霉的可能是自己人。这东西用途广,医疗防护、卫生用品都离不了,欧洲的口罩厂、纸尿裤生产商一直靠中国的平价原料压低成本。就像当年光伏案里,德国企业一边从中国买 3.6 亿美元的银浆,一边又告中国光伏产品倾销,最后把自己下游产业坑得不轻。现在欧盟无纺布下游企业还没出声,但等成本涨起来,估计很快就会像光伏案时那样联名抗议了。 说起来欧盟对中国反倾销调查的热情一直很高,商务部的数据摆在那儿,他们累计发起 263 起,咱们才 38 起。而且他们特别喜欢用 "市场扭曲" 这套标准,硬生生算出个 "倾销幅度" 来。2016 年钢铁案更绝,搞追溯征税,让进口商补缴之前的税款,这操作连他们自己内部都有人觉得过分。反观咱们,2025 年对欧盟只发起过白兰地和共聚聚甲醛两起终裁,还经常用价格承诺这种温和方式结案,对比之下谁更克制一目了然。 不过中国企业也不是第一次应对这种情况了。光伏企业当年就很拼,四大巨头联合发声,政府也出面磋商,最后和欧盟达成和解。这次的无纺布企业估计也得忙活起来,填问卷、准备听证会、申请市场经济地位,一套流程走下来得大半年。好在咱们有经验,知道怎么在规则内争取权益。而且中国产能底子厚,就算欧盟市场暂时受限,东南亚、南美这些新兴市场还等着呢,不至于像某些小国家那样一被调查就慌了神。 有意思的是,欧盟自己也常被别人反倾销。2025 年 9 月咱们商务部就刚对欧盟猪肉及副产品裁定倾销,幅度 15.6%-62.4%,因为他们把自己不吃的猪副产品低价往中国塞,挤压了国内市场。这说明反倾销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事,你能用别人也能用,最后大家都在规则里互相制衡。只是欧盟这次选的时机有点微妙,刚好在全球供应链重组的节骨眼上,难免让人觉得有贸易保护的小心思。 从时间线看,接下来 7 个月会很关键。企业得忙着应对调查,欧盟委员会要收集证据,下游企业可能会开始游说。参考光伏案的节奏,中间少不了各种博弈,说不定德国这些依赖中国原料的国家会先跳出来反对。毕竟现在欧盟能源转型正需要低成本的无纺布材料,真把中国产品挡在门外,自己的绿色计划恐怕也要受影响。就像当年光伏税最后不了了之,因为欧盟发现离了中国产品,他们的可再生能源目标根本完不成。 说到底,这种贸易摩擦本质上是产业竞争力的较量。中国制造业占全球 53% 的无纺布产能不是凭空来的,是几十年产业链深耕的结果。欧盟企业与其找裁判告状,不如想想怎么提升自己的效率。就像当年钢铁案里专家说的,欧洲钢铁行业不景气主要是自身问题,就算把中国产品挡外面,该亏还是得亏。现在无纺布行业也是这个道理,中国产品的性价比摆在那儿,不是靠反倾销就能抵消的。

0 阅读:33

猜你喜欢

山河又月明

山河又月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