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州,一对夫妻将名下4套价值千万的房产赠予未成年儿子。然而,儿子在读研究生时,竟将父母双双告上法庭,索要多年来高达700多万元的租金。对此,两审法院观点不一。
广州的一对夫妻,谢先生和林女士,大概怎么也想不到,他们倾尽半生心血为儿子铺就的康庄大道,最后竟会通向法庭,而站在原告席上的,正是他们视若珍宝的儿子小宇。
要讲清楚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得把时间往回拨几十年 —— 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那阵子才行。
那时候,谢先生和林女士乘着改革的东风,投身进出口贸易,凭着精明的头脑赚得了第一桶金,接着又在广州置办了多处房产,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他们对唯一的儿子小宇,自然是疼爱有加。早在小宇尚未成年的那些年里,我们便以他的名义购置了一套房产,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 要为孩子铺垫一份能伴随他长远未来的安稳保障。
林女士常说,他们这么拼,就是为了孩子以后不用为一套房子发愁。
这份单纯的爱,后来却掺杂进了复杂的东西。谢先生在外做生意,感情上开了小差。直到林女士撞破真相,这段婚姻的裂痕瞬间蔓延,再难遮掩往日的平和。
为了挽回妻子,安抚家庭,谢先生答应了林女士的要求,把名下另外三套房也过户到了儿子小宇的名下。
这几套房子,与其说是赠与,不如说是一份沉甸甸的“保证书”,是维系家庭的“筹码”。谢先生事后也坦言,那不过是“借用”儿子的名字,并非真心要把产权交出去。可不管怎么说,还在读书的小宇,名下已经有了四套房。
转折发生在2023年,谢先生和林女士最终还是走到了协议离婚这一步。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已经二十多岁、正在读研究生的儿子小宇,一纸诉状将亲生父母告了。
他的要求很简单:四套房子登记在我名下,那么多年来的租金收益就该归我。一番细致核算后,他将总额定格在七百多万元,随即向父母提出了全额退还的要求。
谢先生收到传票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耗尽半生力气为家庭奔波,临了却要面对亲生儿子递来的法院传票,这般结局谁能料到?
他强烈怀疑,这背后有前妻的影子,觉得这是母子俩联手,想在离婚财产分割前把钱套走。毕竟,在起诉前,林女士已经悄悄给儿子转了140万。
一审法院的判决,让谢先生的心沉到了谷底。法官或许更看重房产证上的白纸黑字,认为赠与行为已经生效,判决谢先生夫妇需要向小宇支付五百多万的租金。
面对这一结果,谢先生明确表示不认可,随即坚定地提起了上诉。他始终琢磨不透,在冰冷的规则条文之外,人间那点温热的体谅与共情,难道就该被彻底抹去吗?
广州中级法院的二审,彻底扭转了局面。二审法官没有仅仅停留在房产证上,而是把整个事件放回到了“家庭”这个特殊的场景里去审视。
法院认为,小宇当时还是个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父母作为监护人代为打理房产、收取租金,合情合理。
更关键的是,调查发现这些租金并没有被父母挥霍,而是大部分用于偿还其他房产的贷款,说白了,是在为整个家庭的共同财产增值。
二审判决特别指出,在中国,父母把财产登记在未成年子女名下,往往是出于爱和长远规划。一个仍在接受父母资助的儿子,用冰冷的法律条文向父母索要巨款,这在社会伦理和人之常情上,都让人难以接受。
案件审理落下帷幕,法院对小宇的各项诉求予以全面驳回,未给予其分毫支持。
官司是谢先生赢了,但这个家,或许已经输了。当案件的最终裁决尘埃落定,街头巷尾、网络平台瞬间掀起了热烈讨论,不同声音交织成一片舆论热潮。
从法律裁决来看,儿子终究没能赢得这场官司,但比判决结果更令人唏嘘的是,那份原本该血脉相连的亲情,也在这场对簿公堂的拉扯里,碎得再也拼不回来了。
谢先生后来接受采访时,声音里满是疲惫和心寒。他说自己一辈子就是为了儿子,没想到换来这个结果,不知道父子关系还能不能回到从前。
那四座本该盛满温情、为家人筑起安稳屏障的房子,到头来,却化作一把锋利的楔子,将这个家劈得支离破碎。这户人家往后的人生轨迹,恰似被浓雾笼罩的远路,没有谁能提前描摹出它的走向。
阿东
要不还是赶快去做个亲子鉴定吧!也许一切就有了合理解释,也还来得及追回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