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美国和以色列都没想到卡塔尔有如此大的能量,在9月15日于多哈举行的阿拉伯-伊

御史流芳悠久 2025-09-17 16:00:14

恐怕美国和以色列都没想到卡塔尔有如此大的能量,在9月15日于多哈举行的阿拉伯-伊斯兰紧急峰会中,沙特王储萨勒曼来了,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来了,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来了,巴基斯坦总理穆罕默德·谢赫巴兹·谢里夫来了,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来了,甚至连叙利亚新领导人乔拉尼也来了,简而言之,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的领导人很久都没有这样聚集在一起了。 而这么多国家领导聚在一起,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对以色列袭击多哈做出回应,并重新审视与以色列的正常化协议。   9月9日,以色列空军F-15战机从内盖夫基地起飞,发射射程1400公里的空射弹道导弹,精准命中多哈北部卡塔拉地区的哈马斯政治局总部。尽管以军宣称这是"外科手术式打击",但现场画面显示,冲击波震碎了半径两公里内所有建筑的玻璃,浓烟遮蔽了半个城市的天空。   卡塔尔官方数据显示,6人在袭击中死亡,包括哈马斯首席谈判代表哈利勒・哈亚的儿子和一名卡塔尔安全部队警卫。更具象征意义的是,袭击发生时,哈马斯高层正在讨论美国提出的最新停火方案,以色列的导弹不仅炸死了谈判桌旁的人员,更炸毁了国际社会对中东和平进程的最后幻想。   这场袭击直接触发了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集体危机意识。埃及总统塞西在峰会开幕式上直言,以色列的行为"开创了危险先例",如果允许一国对主权国家领土发动袭击而不受惩罚,整个中东将陷入无政府状态。   沙特王储萨勒曼的表态更为尖锐,他指责以色列试图"将阿拉伯地区变为其势力范围",并强调沙特将"无条件支持卡塔尔采取任何回应措施"。这种强硬姿态与沙特近年来推动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的外交策略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海湾国家对安全环境的重新评估。   峰会的核心议题聚焦于"重新审视与以色列的正常化协议"。阿联酋在袭击发生后立即召见以色列副大使,谴责以方"破坏海湾集体安全框架";巴林外交部发表声明,暂停与以色列的能源合作谈判;就连此前与以色列关系最密切的阿曼,也推迟了原定的军事代表团互访。   这种连锁反应源于一个残酷现实:以色列的导弹证明,即使签署了《亚伯拉罕协议》,海湾国家的主权仍无法得到保障。   伊朗在此次峰会中的角色尤为引人关注。总统佩泽希齐扬在发言中罕见地与沙特站在同一阵线,谴责以色列的"国家恐怖主义"行径。这种默契背后是两国在叙利亚、也门等战场外的新博弈——伊朗试图通过支持阿拉伯国家反以立场,削弱沙特在伊斯兰世界的领导权。   而沙特则巧妙利用这一机会,将伊朗纳入"泛伊斯兰反以联盟",既缓解了内部什叶派压力,又为其"中东安全倡议"争取了更多支持。   这种复杂的权力平衡在峰会联合声明中表露无遗:文件既谴责以色列的侵略,也提及"维护地区国家主权平等",为伊朗核问题谈判留下斡旋空间。   土耳其的立场则凸显了中东地缘政治的多维矛盾。埃尔多安在峰会期间高调宣布,土耳其将向加沙提供10亿美元人道主义援助,并派遣海军护送救援船队。   这一表态既是对以色列的直接挑衅,也是对卡塔尔的战略竞争——作为另一个试图在中东扩大影响力的国家,土耳其试图通过展示"强硬姿态"争取阿拉伯民众支持。   然而,当伊朗代表提议建立"伊斯兰国家联合防空体系"时,土耳其却以"北约成员国身份"为由婉拒,暴露出其外交政策的实用主义底色。   尽管巴沙尔政权仍被多数阿拉伯国家视为"非法",但此次峰会却出现了"叙利亚新领导人乔拉尼"的身影。经核查,这位自称代表"叙利亚全国民主联盟"的人物实为反对派武装"叙利亚自由军"的分支领导人。   这种微妙安排显示,阿拉伯国家正试图通过吸纳反对派势力,构建更广泛的反以统一战线。当乔拉尼在发言中谴责以色列"支持极端组织"时,沙特代表的嘴角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这正是他们希望看到的"民主牌"。   这场峰会最终通过的《多哈宣言》堪称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新共同纲领"。文件不仅强烈谴责以色列的袭击,更提出三项突破性主张:一是要求联合国安理会暂停以色列成员国资格,二是建立"阿拉伯-伊斯兰共同投资基金"支持巴勒斯坦重建,三是启动"泛伊斯兰能源联盟"以石油美元为杠杆施压以色列。   这些主张虽未形成具体制裁措施,却标志着中东国家开始摆脱对西方体系的依赖,探索自主的反制路径。   这场峰会不仅是对以色列的集体声讨,更是阿拉伯-伊斯兰世界重新定义地区秩序的宣言。当各国领导人的专机相继离开多哈时,波斯湾的海面上,卡塔尔海军的护卫舰正护送着首批人道主义物资驶向加沙——这一次,没有任何国家的导弹敢再来打断这场生命的接力。

0 阅读:0
御史流芳悠久

御史流芳悠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