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频发 —— 重用一个方子化开肠道瘀湿!健脾益肠消息肉,还能防复发! 在我近 40 年的临床经验中,见过太多肠息肉患者陷入 “只除息肉不化瘀湿”“只补脾胃不防复发” 的误区。有的患者反复进行息肉切除手术,可息肉依旧频繁长出;有的长期服用健脾药物,腹胀、便溏等症状虽稍有缓解,但息肉并未消除。还有患者因肠道瘀湿未清、脾胃未养,身体愈发虚弱,精神也备受折磨。 许多人发现肠息肉后,往往只关注息肉本身,却忽视了中医所强调的 “肠道健康需脾胃与气血协同” 的理念。肠道的正常运化依赖于脾的健运,而气血的顺畅运行则要求无瘀湿阻滞。脾虚会导致运化失常,湿邪内生;肠道被瘀湿缠绕,气血运行不畅,息肉便容易滋生。息肉之所以反复生长,根源就在于只除不通、只补不防。 这类肠息肉的核心问题在于 “肠道瘀湿 + 脾胃不足”。长期饮食不规律,偏好辛辣、油腻、生冷食物,易使肠道湿热内生;久坐少动,气血运行不畅,会造成肠道瘀滞;再加上熬夜伤脾、压力过大影响脾胃功能,肠道既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滋养,又受瘀湿困扰,息肉自然频频出现。调理时需 “化瘀湿、健脾胃、防复发” 三管齐下,今天为大家分享临床核心方 —— 肠愈消息汤。 此方融合了 “膈下逐瘀汤” 与 “香砂六君子汤” 的思路,旨在化瘀湿而不耗正气,健脾胃而不滋腻,使肠道气血通畅,预防息肉再生。 核心三药:精准破 “瘀、湿、虚” 1. 三棱:味辛、苦,性平,能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对于肠道内顽固的瘀血阻滞,三棱可深入其中,将瘀结化开,促进肠道气血运行,改善因瘀血导致的腹痛、腹部包块等症状,是消散肠息肉的重要药物。 2. 泽泻:甘、淡,寒,利水渗湿。能有效清除肠道内的湿邪,使湿邪从小便而出,减轻肠道的湿浊状态,避免湿邪与瘀血互结,为肠道创造一个清爽的内环境,防止息肉生长。 3. 黄芪:甘,微温,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黄芪着重补脾益气,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为肠道提供充足的气血支持,改善脾胃虚弱导致的乏力、便溏等症状,从根本上提升肠道的自我修复能力。 辅助四药:补 “通、养、防” 短板 1. 白术:苦、甘,温,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协助黄芪增强健脾之力,促进脾胃对食物的运化,改善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同时能进一步加强祛湿作用,巩固肠道祛湿效果。 2. 香附:辛、微苦、微甘,平,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香附善于梳理肠道气滞,缓解因气滞引起的腹痛、腹胀,使肠道气机通畅,有助于气血运行和药物吸收,避免因气滞导致的气血瘀滞和湿邪内生。 3. 乌梅:酸、涩,平,敛肺,涩肠,生津,安蛔。乌梅能收敛肠道,涩肠止泻,对于肠息肉患者常见的腹泻症状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同时其酸味可制约三棱等药的破散之性,防止过度耗气伤正。 4. 炙甘草:甘,平,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炙甘草不仅能增强黄芪、白术补脾益气的功效,还能缓和三棱、泽泻等药的药性,使全方药性平和,避免峻猛药物对脾胃造成损伤。 全方功效:通养结合防复发 肠愈消息汤集化瘀湿、健脾胃、益肠道、防复发于一体,从根源改善: · 肠道症状: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肠道功能紊乱症状,以及肠息肉引发的不适。 · 身体表现:肢体困重、口中黏腻、舌苔厚腻、脉象濡滑等湿邪内盛之象,以及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等脾胃虚弱症状。 · 整体状态:改善患者因肠息肉及相关症状导致的精神不佳、食欲减退等情况,提升生活质量。 不少患者在经过调理后反馈,腹痛、腹胀等症状明显减轻,大便恢复正常,复查时发现息肉缩小甚至消失。身体状态得到显著改善,精神饱满,食欲增加,生活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 辨证提醒:务必对证用药 肠愈消息汤仅适用于 “肠道瘀湿 + 脾胃不足型” 肠息肉,证型不符需调整: · 湿热重:加黄连、黄柏清热燥湿,增强清热祛湿之力,以应对湿热较盛的情况。 · 瘀血较重:加莪术、水蛭等加强活血化瘀作用,使破血逐瘀之力更强,以消散顽固瘀血。 · 脾胃虚寒:加干姜、肉桂等温阳健脾之品,温煦脾胃,改善脾胃虚寒症状。 切忌不辨证抓药,比如脾胃虚寒者用原方可能会加重寒象,湿热重者不加清热药会导致湿热更甚。调理肠息肉需精准辨证,化该化的瘀湿,健该健的脾胃,才能少走弯路,有效预防息肉复发。
张锡纯强调,这味药既能清热,又能利湿,加上甘草能和中补气!在中药材里,滑石看上去
【3评论】【125点赞】